碑帖的收藏(2)

碑帖的收藏(2)


来源:中华书画网  文章作者:佚名

收藏时碑帖校勘和著录查核

学习书法,选择碑帖是很重要的。在选帖中就要有比较,就有一个审定和校勘的问题。它可以由浅入深,认识不同时期拓本的质量,并由此发现孤本和珍本。

一 校勘的内容和方法

所谓校勘,就是仔细的核对,即核对文字的内容和以什么为蓝本(即底本),一般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1、在校勘中以优秀为底本时,首先要从第一眼的观察进行记录,如纸色、墨色、尺寸,以及字形大小、笔画粗细、石花斑点位置与面积,甚至对拓纸边缘整齐程度等都应记录,将会使你发现与底本不同拓本的差异,由此鉴别其真伪。如故宫有朱翼 旧藏(争坐位帖》题为宽阔拓本,此本后裱无镶边,与宋拓原本校勘,其中“出入王命”之“出”字已损,只能说明明拓,但后面附跋李日华等说明是宽阔拓,而且跋是真实的。从与原本裱接处可见到新纸,说明李氏跋本接于帖末。从这可以看出明人接伪制假的手段甚为高是。由宋明至今时隔长远,在纸墨上虽有差别,但很难识破,伪制移植一定要处处留心才能发现。就是一条白线接缝把宋拓《争坐位帖》真实地校核出来。

2、在不能确定数拓本何为底本时,可以甲本对乙本校,也可以皿寻丙丁数本联校。这样尽管无蓝本(底本)为准,但通过逐行逐字的校对,记录每一页观察相校的情况,发现字画损泐多寡不同,石花大小变异等情况,然后再分析,仍能鉴别其拓本的早晚与优劣。如《欧阳询九成宫 泉铭》此帖是著名欧字代表作,也是楷法中登峰之作,故被历代书法爱好者所推重,因此椎拓过多,磨损极为严重,致使笔画由于漫漶而变得细,同时初期拓在博物馆内也不愿供出,无法有标准本对照,后来又被人泐粗,失去原来面目,反而使人误以为“细字本”才是欧字面目,因此数本连校中,才逐渐认识到“细字”为后期拓本,早期拓本不应如此。当时甚至被吴昌硕题写“海内第一珍本”的,也不过是明后期拓本,与故宫博物馆的藏拓本进行校勘,更证明数本连校的科学性,欧字应为“不但笔墨丰腴,而且字迹清晰”,粗字本当推为第一,称为肥瘦适中。

3、校勘中还得区分碑石是否真的损缺。有的碑石不平,属原石质地不好,或者后来风化。但由于拓工对字迹意义理解不深,故拓碑时无意填黑,或者拓时力量太大,以致纸质破损。这种情况在具体拓碑中常有发生。例如《刘碑造像心》书法精湛,与东魏《敬使君碑》如出于一人手笔,旧拓时七列,每列五十行,拓本题名首行“岁在丁丑”,下存“天保八年”,由于拓工手势过重石损只存“天保”二字,引起时间上争议。对此可与前拓联校,防止了谬误。还有龙门《尉迟造像》乾隆年拓本“牛橛”右未连石花,道光时拓本石花已连“橛”字,由于连年来拓工不注意,“橛”字已被损坏,无法再拓。康有为的题记中就阐述了此事。

4、校碑中特别要对漏缺、颠倒、残损等特别仔细,注意泐字和裱托者的胡乱者的胡乱涂墨。因此较勘要有定素养和鉴别的经验,同时要具备下列要求:

要藏有大量珍贵的各个时期不同的拓本。

要具有碑帖变迁的历史、地理、风俗等自然人文条件的知识,能提出设问、引证和解决问题的校勘技术。

要有前人校碑的文字资料,和前辈的经验介绍。

还要散见各文集、题跋、手记、考证以及大学学报的考证资料,作为辅助。

例如清方若的《校碑随笔》,是把历代现存的碑帖刻石,根据本进行校勘,很有参考价值,但资料发掘还是有限的。王壮弘先生在 云轩从事书画碑帖收购,平时有心,在校勘时常作记录,把方若论述的五百余种碑帖增至千种,名曰《增补校碑随笔》。此外,罗振玉的《雪堂金石文簿录》,详尽记载了所藏碑刻拓本,这也是鉴别和校碑的参考书籍。

二 著录的索引和校法

由于校碑的疑虑往往不能及时解决,这就要依靠前人的著作和校碑记录资料卡。因释疑必须要引证说明,著录的迅速查找和索引的编纂就很为重要。

1、著录校法一般不是简单的核对,而是在校核前作好准备,著录文字内容,在校核时首先从字义上核对,然后对“文义”进行推敲说明,因为古文涵义释述是一种体会,要细细单辨说,特别是作者的“时间表”往往争论较大。但著录也会有偏见的,因为著作中的佐证,是要凭作者的学识与当时所见资料记录的。为了方便,应对著录做资料卡。

2、为了便于著录检索,必需能具备下列参考工具书:
著作名称 作者 内容堤要
欧阳公试笔(1卷) 宋欧阳修 是后人辑录,有三十条,大祗皆平时信笔所记体会。
东观余论(2卷) 宋黄伯思 跋称十卷实为二卷,议论考证皆精。共105篇,以及别集。
金石录(30卷) 宋赵明诚 补正前贤的阙失,考证旧籍的讹谬,录存重要史料,但文字简练。
石墨镌华(8卷) 明赵山函 自叙每获一名碑必摩弄累日,不忍释去片石只字辄荒记之。
铃山堂书画记(1卷) 明文嘉 为严嵩抄家进著书画真本记录。
佩文斋书画谱100卷 清王原祁等 其中历代名人跋11卷,历代鉴藏4卷,书辨证2卷。
庚子消夏记八卷 清孙承译 记寓目及自藏之作,4-7卷为古石刻,8卷为寓目记,颇为精审。
关中金石文字存鱼考 毛凤枝 选择关中所存金石考。
校碑随笔6卷 方若 记述五百多种硪的考证
壬癸已庚丁戊金石跋一卷 杨守敬 收藏金石碑帖作跋甚为忠肯。
东洲草堂金石跋5卷 何绍基 历朝掌故,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石渠随笔8卷 清阮元 编纂于乾隆56年,续编《石渠宝笈》,赏鉴精湛,评论考订。
湛园题跋1卷 清姜宸英 共65则其中题碑帖者多,持论得当,考证尤精。
曝书亭书画跋1卷 清朱彝尊 其中跋书17篇,多精义。
淳化祠阁法帖考正10卷 清王澍 对史传谬误,以笔迹行款标目及释文----考核。
古今法帖考 清王澍 对历代传刻考证。
丛帖目4卷 容庚 收集500余种金石与帖综合目录。
大瓢随笔8卷 杨宾 按年代考行,论有独到之处。
雪堂书画跋尾1卷 罗振玉 共53篇,抉择谨严,考证精详。
增补校碑随笔 王壮弘 积累近一千多种碑刻的文字资料进行校碑
六朝墓志检点 王壮弘 马承名 从魏石刻变迁校碑中汇集资料


·上一篇文章:碑帖的收藏(3)
·下一篇文章:寻觅名家书画中的“金矿”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oucang/0731915201C693CJC28E64J2C11E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