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正当红的艺术家卡普尔

如何看懂正当红的艺术家卡普尔


来源:中国书法网  文章作者:贾浅烦

  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在中国的首次美术馆级个展正式亮相中央美术学院,本月,太庙也开幕展出了卡普尔一系列不锈钢与颜料雕塑作品,通过对周围环境的颠倒和映射,卡普尔将用他特有的艺术手法,继续刺激中国观众的感官。

  新开展的太庙艺术馆展览现场《狭板》(上)、《虚空》(下)正展出。主办方供图

  走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大厅,耸立在人们眼前的是一件大型作品。红色的蜡制砖块从几个上升的传送带末端,戏剧化地坠落在一片同样材质的聚合物当中。在传送带上方,一个悬浮着的巨大红色太阳注视着这个机械化的、无人为因素的场景。随着蜡块缓缓上升,又极速坠落,地面上堆积出一片颇有视觉冲击力的红色颜料海洋,观众们则纷纷拿出手机,记录着蜡块掉落的瞬间……这件震撼人心的装置作品叫做《献给亲爱太阳的交响曲》,这是安尼施·卡普尔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四件大型作品的其中之一。与这四件作品一起来到央美的,还有他过去几十年艺术实践中重要公共项目作品的模型,包括《云门》《轨道》《南岸中心》等等。可以说,这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横跨35年的艺术创作,是一次安尼施·卡普尔艺术历程的重要回顾。

  《献给亲爱太阳的交响曲》。主办方供图

  A。作品混合中西方艺术思想

  安尼施·卡普尔1954年出生于印度孟买,他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犹太人。卡普尔从小在印度的基督教家庭长大,在以色列学习电气工程专业后,他于上世纪70年代初来到伦敦学习艺术,并成为一名佛教徒。本次展览总策展人、央美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开幕式上说,正因为这样复杂的文化成长背景,“在卡普尔的作品中古希腊的神话、基督教、犹太教和佛教、印度教的典故都有其阐释。”而卡普尔本人也常常强调:“我只是在英国工作的艺术家!”在他看来,不同的文化形式都蕴含着同样的真理,多元文化也是卡普尔敏锐感悟力的来源和创作的基础,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思维与东方哲学的融合。

  安尼施·卡普尔创作往往是形而上的,关于物质与非物质的关系、存在与消亡、有形与无形、意识与无意识等二元对立问题的思考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印度哲学与宗教,更是卡普尔的灵感来源,他说:“作为艺术家,我要使我的每一件作品不止是物体,而是哲学的承载,很多作品都是我东方思想的体现。”从小耳濡目染的东方思想结合西方艺术世界对于观念和形式的表达,这二者共同造就了这位“混血”艺术家的特殊魅力。

  B。擅长使用空间和材料运用

  《我的红色家乡》。主办方供图

  卡普尔是一位运用材料的大师,在他的创作生涯中,颜料、不锈钢、开采出来的原始石块等等都在他的手中成了独特的艺术作品。而对空间的精妙把握则是卡普尔艺术创作的另一个特点,他常常用各种材料本身的属性,在自然景观与艺术作品之间搭建桥梁,或者说,消弭二者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在观看时可以获得全新的感受。他的代表作《云门》、《天空之镜》正是如此,艺术家利用不锈钢的反光,使观众产生一种幻境之中的错觉,站在这样的作品前,内心世界的幻想仿佛得到了映射;而如果观众选择放弃幻想,面前的不锈钢抛光面就成了普通的反光面,这样的对比也引导着人们反思景观社会的真实性。

  在卡普尔的另一件代表作品《下沉》中,转动的黑色漩涡仿佛要把观众吸入未知的深渊中,这个深渊是地球的另一端吗?还是某个内心深处的幻境?每个观众在凝视深渊和被深渊凝视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正如卡普尔所说,“一个真实的物体往往能导致一个非物质的感受”,他的艺术作品仿佛是现实世界中的一条缝隙,透过它,人们可以洞悉到各种可能。卡普尔利用材料、空间中的明暗凸凹等特点,引导观众与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

  此次,中国观众可以在太庙看到卡普尔的不锈钢与颜料雕塑作品。《S 曲线》是两片大型不锈钢无缝连接形成的“S”形雕塑,而《C曲线》则是一整片巨大的弧形不锈钢。两件艺术品两侧的凸面与凹面,则分别直映与倒映出周围的景象。围绕着这些作品的是另一组卡普尔的重要不锈钢雕塑作品。这些作品皆呈现了颠倒的映象,将观众融于周边的建筑与环境中,挑战观者的感知体验。

  C。红色颜料的使用具有代表性

  《将成为奇特单细胞个体的截面体》。主办方供图

  利用高纯度的色彩,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这是安尼施·卡普尔艺术创作的另一大“法宝”。而在众多色彩中,他最偏爱的还是红色,卡普尔曾说,“红色具有某种含蓄和主动的性征,这让我着迷,我总想用红色创作作品。”除《献给亲爱太阳的交响曲》之外,本次央美美术馆展览中的另外三件大型作品,也都是以“红色”为主题的。

  在美术馆三层,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红色立方体,虽然外表看似规则,其实却遍布着形状各异的曲线面,这个作品叫做《将成为奇特单细胞的截面体》。它探索了内部与外部,身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为观众呈现了令人着迷的生物形态设计。当观众走进隐蔽的门时,他们便进入了神秘的细胞体内,可以看到鲜红亮丽的孔洞被神秘地连接交织在一起,生成了关于躯体、存在和信仰的隐喻。当观众走进作品,成为它的一部分时,随着当下的心情感受不同,这个神秘的细胞结构也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此外,艺术家曾于2017年在阿根廷纪念公园展出的《远行》也来到了央美美术馆,这是一件工业景观作品。

  《远行》。主办方供图

  我们可以看到一辆涂着高纯度湛蓝色的挖掘机停在几百吨红色色粉上,两种颜色形成鲜明对比,强烈地刺激着观者的眼球,而漫山遍野的红色层层叠嶂,给人以极其热烈和壮观的感受,令观众不禁赞叹这宏大的视觉效果。

  美术馆四层的大型作品是卡普尔的另一件大型自动装置《我的红色家乡》,在这件作品中,机器带动金属臂沿着装有25 吨红色软质蜡的开口容器的表面转动,在一个小时的转动中,金属臂环绕着蜡质表面缓缓运动,好似在搅拌一般,不断塑造着蜡的形状,反复形成独特景观。这件作品的体量虽然不如前三件那么庞大,但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毫不逊色,当观众面对它时,会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一切材料与形式都不再重要,随着观众的凝思冥想和难以觉察的金属臂移动,时间仿佛静止在此刻。

  我们该如何“看懂”安尼施·卡普尔?这似乎是每一个走进展厅的观众在面对这位当“红”艺术家的作品时,心中所想的第一个问题。而关于这一点,或许安尼施·卡普尔本人已经给出了答案——“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真的没有什么要表达的。但是,我想邀请人们来追寻。”这个季节,我们都是他邀请的对象,每个人都有机会在他的艺术中畅游和畅谈,去发现,去感受,去探索,去成为卡普尔异想世界的一部分。

  撰文/贾浅烦

  新京报编辑 田偲妮 校对 赵琳


·上一篇文章:一座意大利古城的文明与幻想
·下一篇文章:美术馆的门关了,艺术却在延伸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idian/191128182412DF3K1A6I70G3D7F05H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