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第一座国家博物馆的启示
来源:光明日报 文章作者:佚名
埃及罗塞达石碑 亚述帝国人首牛神雕像 图为大英博物馆正门 博物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国家通过博物馆向民众传达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民众则通过对博物馆的慷慨捐赠、对博物馆馆藏的评论和对改善博物馆管理的诉求,传递他们对博物馆所蕴含的国家精神和文化的肯定与认同。世界上第一座国家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从不为人关注到成为英国的国家文化载体、大众的文化空间,在这一历程中如何发挥国家在文化载体、民族文化建构上的主导作用,以及实现国家与民众之间的互动,给中国的文化建设以一定的启示。 博物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近代西欧各国都出现过收藏古代文物的热潮,主要参与者是一些有财力、有空闲的没落贵族。英国的汉斯·斯隆爵士、罗伯特·科顿爵士和罗伯特·哈利就是这样的收藏家。1753年,斯隆爵士将自己近8万件私人收藏捐赠给国家,另两人也将收藏的图书和手稿捐赠,这奠定了大英博物馆的基石。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规定将三人的收藏加以妥善安置并便于被人使用,这标志着大英博物馆的诞生。1759年1月15日,大英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 不过,后来备受赞誉的大英博物馆,在它建立的最初半个世纪里并没有受到各方重视。虽然博物馆一开始就是由国家筹建的,但是国家对其投资和关注都很少,藏品多是来自私人捐赠。19世纪初英国议会对大英博物馆进行评估时,下院议员威廉·科比特甚至反对议会拨给博物馆1.6万英镑的维修费。在他看来,大英博物馆只是闲逛者、富人的娱乐之地,“为何商人、农民要将税收提供给他们,穷人得到了什么好处?让富人们自己买单好了。”当时的参观者们也反映他们的参观基本上是匆匆而过;在更多的人心中,博物馆与动物园无异,不过是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展览秀而已。 但是到了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却获得了飞速发展,这与英国的国力增强分不开。那一时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它拥有独特的政治民主制度、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这将大英博物馆的发展推向新纪元。作为一座综合性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馆藏规模不断扩大,使用状况和服务理念都得到极大改善。 大英博物馆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古文明遗存收藏,主要都是这一时期以国家力量为后盾对埃及、希腊罗马、西亚等地区进行文物掠夺所致,有些考古活动还是由国家直接资助的。英国在埃及打败法国,将法国在埃及收集的文物作为战利品运回英国,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其中包括埃及象形文字解读的关键性发现罗塞达石碑,它成为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总数达5万件的埃及古代生活的藏品,木乃伊、棺椁、艳丽的壁画、浮雕、各类陶器、珠宝、家具等令人目不暇接。1816年,英国人埃尔金在希腊进行考古发掘,将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刻偷偷运回英国,这些旷世珍品也成为大英博物馆的著名馆藏。1845—1851年,莱亚德在两河流域考古,将发掘出来的巨大的人首牛身雕像、黑色方尖碑、亚述大军大举进功的生动浮雕等珍贵文物运到大英博物馆收藏。当然这些考古活动多为“盗贼”行径,若无帝国的全球霸权,是无法进行的。 随着藏品的增加以及英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博物馆的重要性开始显现。此时有识之士意识到,博物馆是国家公共资源的展示,博物馆的发展本身就是英国走向极盛的缩影。因此,国家转而重视大英博物馆的管理和建设,除了不断加大对博物馆的投资外(19世纪初期国家共出资20多万英镑购买图书);更重要的是,议会召集了1835—1836年的大英博物馆精选委员会。这一机构促成了博物馆管理理念的大变革,博物馆被定义为“一个传播文化的机构”。委员会认为,作为行政事务的一个部门,博物馆也应该按照其他公共部门共有的精神进行管理,使民众明白大英博物馆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教育机构,并尽最大可能让英国民众能够便利地进入博物馆参观或者学习。这表明,大英博物馆的国家机构性质及它作为国家文化工具的使命,得到了明确的认可和界定。 1835年3月27日,精选委员会被议会指定调查大英博物馆的环境、管理和事务。委员会的调查工作历时两年,提交给议会的蓝皮书多达600多页,并举行听证会,听取有关博物馆的使用情况、优点和不足的意见。这对大英博物馆发展可谓影响深远,博物馆从一个精英创立并且服务于精英的机构向大众文化空间转化。
·上一篇文章:朱德庸谈80万高价禅马:价值在于表达自我
·下一篇文章:拍卖成文物回流重要渠道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idian/125522112279B23B99CB9ECA384EG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