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市场红火难掩中国画传统式微

拍卖市场红火难掩中国画传统式微


来源:新华网  文章作者:赵琬微

  新华网北京5月16日专电(记者 赵琬微)“在红红火火的拍卖市场上,中国传统绘画的价格不低,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挣钱的时代。但从作品的水平上看,高层次的作品非常少。”美术评论家、上海《书与画》杂志副主编舒士俊说。

  北京画院14日举行成立55周年纪念大会,在随后的“传统中国绘画保护与传承”座谈会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

  水墨工笔、山水人物……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韵味、写意的哲学思想,在绘画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如今,能够画出“神韵”的人越来越少。

  “凡是需要被保护的事物,一定是已经走向式微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史专家李树声说,百年以前曾被认为是稀罕事物的“洋画”——油画等西方绘画手法,如今已经反客为主,逐渐取代了中国画的本土地位。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画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逐渐淡化。“不仅是我们的孩子用钢笔、电脑,不会用毛笔了,就是专业的美术教育体系也几乎完全西化。比如,美院统招学生通考两门,一门色彩,一门素描,这完全来自西方。而中国绘画的基本功如书法、文学,无人问津。长此以往,中国画的文脉恐怕要断了。”李树声说。

  此外,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方式,也让中国画难以坚守传统。“以前欣赏中国画,可以拿在手里一点点打开卷轴,近观其细节。而如今展览要在美术馆里挂起来看,就需要大尺寸、吸引眼球,要有所谓的张力,这与中国画‘内美’的本质南辕北辙。”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程大利说。

  “我最喜欢齐白石的虾、潘天寿的石头……中国画简洁的画法与众不同,令不少西方画家神往。”参加座谈会的捷克布拉格国立美术馆研究员贝米沙女士说,在她们的博物馆藏有1000多幅珍贵的中国画,包括齐白石的近百幅原作。

  中国画走向式微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要辩证地看待这种变化,不要把“西方和东方”对立起来。当代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接受采访表示,一味地强调回归传统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发掘其内在特征,以继承为基础,以创造为主导,才能焕发生命力。


·上一篇文章:艺术评论家:农民工题材绘画挑战艺术语言表达
·下一篇文章:全国书画大赛可获暴利千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idian/1252512304CBKFBHG4A9I0GB217I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