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30亿藏家陈治木不得不说的收藏故事

身价30亿藏家陈治木不得不说的收藏故事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陈治木,一位立志于收藏的民间藏家,一个自称为坐在金字塔尖上的乞丐,更是一个身价三十个亿的亿万富翁。这是一个凡夫俗子,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达到生命顶峰的传奇故事,浸透着泪水与梦想。

    一、一袋白糖,让他与收藏结缘
  “我第一次把一枚古钱币拿在手里,感觉很特别。这是我用白糖换来的有生以来第一枚古钱币。我走在路上感觉星星就是希望,钱币是上天赐给我的。”陈治木的收藏生涯开始的有一点传奇,在他自己看来,仿佛上天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看到了收藏这篇新天地,也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收藏生涯。
那还是上世纪70年代,陈治木响应党的号召到贵州山区工作。  
  一次,他和一位山民闲谈时发现山民家墙上挂着一串东西,细看是一串铜钱。其中有一枚非常大,非常显眼,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仔细一瞧,上面有四个字“西王赏公”。当时陈治木对钱币收藏一无所知,但很喜欢这枚钱币,就向这个山民提出希望得到这枚钱币。山民同意了,说希望他用白糖来交换,给自己一辈子没有吃过白糖的病危的母亲。
  一周后,陈治木背着白糖赶到山民家中,却看到老太太的新坟。在山民的引领下,陈治木把白糖献到他母亲坟前。山民守了承诺,将钱币交给了他。正是这枚钱币,改变了陈治木一生的命运,他从此走上了充满泪水和梦想的收藏之路。

    二、39年收藏路,挥洒的不只是汗水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收藏生涯中,陈治木经历不少故事,在谈到自己的收藏时,他说起了一件让他铭记一辈子的经历。
  90年代中期,一个朋友的朋友告诉他,有人有一块20多斤田黄石要出售。在当时,田黄石是人见人爱的藏品,比较难得。陈治木一见之下,也非常心动。在他的恳求下,卖家同意把石头8万块钱转让给他。手上的现金不够,陈治木软磨硬泡连妻子的金镯子都抵了出去。结果在仔细赏玩时,发现所谓的田黄石是个赝品。
  “上当了,当时我的脑子一片空白。”陈治木说道。因为关系盘根错节,追讨也无从谈起,只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我就很伤心,我妻子问我田黄石好不好?我说好、好,泪水挂在我眼眶里我不知道,由于我的走眼和失误,她两个陪嫁的金镯子也成了殉葬品。”
  吃一堑长一智,从这件事之后,陈治木开始潜心研究田黄石的收藏。功夫不负有心人,若干年后,他成了田黄石收藏的行家。陈治木说,田黄石不能言但最可人,这也是人回归自然的一种心态,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才能与石结缘。
  虽然有传言称陈治木的身家已达30亿元,不过,陈治木说自己仍然住在单位分的一座旧楼房里,家徒四壁,一家人三世同堂。田黄石的故事只是陈治木在收藏中的一个插曲,因为痴迷收藏,陈治木不止一次地遭到同行和亲人的讥讽,说他没有眼力,买回的东西都是假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连故宫都没有的东西,你那儿怎么会有呢?”……
  “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抚摸着那些浸透着我的心血、泪水与梦想的‘价值连城’的古董时,常常扪心自问:难道我天生是一个大傻瓜吗?”这个问题常常折磨着他。但陈治木对收藏的执着而又认真的态度使他坚持着自己的信仰。他把失败当成是一种财富,锲而不舍,才成就了今日的荣誉。他被收藏界誉为“一代古董大王”、“古钱币大王”和“大藏家”。

    三、收藏专家都要做“半言先生”
  在收藏中,陈治木曾碰到这样一位专家,这位专家的师傅曾经告诫他:凡是说话只能说半句。他给自己的工作室取名叫“半言堂”,人称半言先生。
真假难辨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
  为什么要“半言”呢?有的收藏者常请专家鉴定自己的藏品,希望能得到专家的肯定,但藏品被否定后会感觉非常失望。兴趣和专家,到底听谁的?不少藏家都可能面临这一困扰。
    专家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元青花瓷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全国掀起收藏热。很多朋友在无意中收藏到元青花的东西,但被专家给否定了,不少专家认定国宝级的藏品只有可能出现在博物馆,民间不可能会有。
  陈治木认为,不经过调查研究擅自下结论的专家,是抱着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做一件本应该很严肃的事情。一些思想守旧的人,不承认尤其是民间的一些藏品,说本应在博物馆中的国宝在民间不可能存在。这样轻易的结论很有可能影响到一件好的收藏品的最终归宿,扼杀掉很多民间的瑰宝。
  因此,藏家在做收藏时,要坚持自己的收藏信心,多参与,多亲身体验,这样会加深对自己藏品的了解。陈治木说,现在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及地方电视台类似的节目比较普遍。这是一件好事,它普及了市场文化。

    四、叫板马未都——民间藏家大PK
  2008年,陈治木出书公开叫板现在正火的马未都,在收藏界引起一场不小的震动。时至今日,余波仍在。不少新闻媒体密切关注着这场火药味儿甚浓的收藏家PK,众多藏友们或明或暗的参与到争论中去。有专家称,从中国民间收藏活动的角度,民间收藏界中不同声音的出现,在客观上有助于民间收藏活动的发展,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因此可能产生,这一场PK标志着中国民间收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挑战马未都的导火线正是这本陈治木编著的《泪水与梦想——一位大藏家的收藏传奇》
  在书中,陈治木细数马未都的收藏之“罪”,首当其冲的一条就是“马未都的牛皮吹得太大”,马未都曾说过:“历史上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古代是乾隆爷,近代就是我。在文博界这么多年我没觉得碰到过什么对手。”
  陈治木点评说:“牛皮吹得太大,这是一种愚昧和浅薄,除了乾隆以外,民国时期从上海迁往香港的古陶器收藏大家还有张宗宪家族,仇炎之家族,此外还有故宫专家孙瀛洲先生,台湾的鸿禧美术馆,香港天民楼葛氏家族等都是一流的古陶瓷收藏家。张宗宪家族的张永珍女士从拍了一件4000多万元的粉彩蝠桃纹橄榄瓶,并捐给了上博,难说哪位藏家的瓷器可与之比肩。”
    还有马未都对汝官窑的评价“汝窑无大器”、马未都讲述的收藏故事中透漏出来的阴暗的收藏心态,陈治木都大加批判。尽管书中火药味儿甚浓,陈治木对马未都并未全盘否定,“尽管收藏界的大家对马未都难以认同,但我认为不能全盘否定马先生,他对中国收藏界,尤其是民间收藏界是有贡献的。”
陈治木的书中,强调了作为一个收藏大家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和道德。“评价一个藏家一是看他的藏品,数量和质量比,质量更重要,二是思想上的收获和精神上的所得。这两个方面缺一都难称大家。”

    五、收藏之路,任重而道远
  “收藏是文化底蕴的竞争”,这是陈治木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的真理。搞收藏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要有一颗平常心,要有明确的追求目标,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任何一个走上收藏之路的人,要走的路都还很长很长。
  在搜狐博客进行访谈时,陈治木告诉记者,作为一个收藏者,收藏一件东西,要解读它,了解它,它代表的文化、历史和意义,不懂的就要去研究,要能比较全面地解读藏品,能客观准确地了解这件它的历史、文化、文物、艺术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价值,才算是真正地了解藏品。
    曾经有人在评论某位藏家的藏品时说:“收藏而不研究者,只是保管员而已。”这句话很有道理,一个善于思考的藏家,将自己的藏品置于他们所产生的既定的历史背景里研读。往往会产生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新想法、新见解。不幸的是,这些想法和见解将不可避免地和一些“权威”专家的观点发生剧烈碰撞。这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孰是孰非,就看真理离谁最近。
  中国文博界目前还有许多盲区和死角。每一位鉴定家和收藏家,都应该尊重知识,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更深奥的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走进未知世界,走近历史真实,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上一篇文章:讲个收藏故事您听听(图)
·下一篇文章:路边摊买回价值百万《百美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cgs/181052147343G78F0H477CIGIG6G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