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春拍天价拍品50强 古代书画板块强势坚挺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2007年至2008年,是中国艺术品疯狂暴涨的一年,全球的收藏投资者们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2007年5月31日,北京保利2007春拍“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吴冠中的《交河故城》以407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创下当时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的最高纪录; 2007年11月6日,中国嘉德2007秋拍上,仇英《赤壁图》以7952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创下中国绘画作品的最高价格; 2007年11月25日,香港佳士得秋拍会中,蔡国强《2002年作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以7425万港币的价格,创下当时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2008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会,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No.6》以7536万港币成交,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单价突破亿元似乎已经近在咫尺。 2008年的春季大拍终于落下了帷幕之际,7月19日,国内首家艺术市场研究机构——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成立,在随之发布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查报告(2008年春季)》中,2008春拍中至少上千万元级的“天价拍品”被排出了50强名单,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瓷杂、中国书画和当代艺术三个板块,基本占据了整个拍卖市场90%的份额,而且,中国艺术品的天价纪录仍然在被不断地刷新着…… 瓷杂类:1亿元成就春拍冠军 2008年春拍瓷杂类天价拍品基本掌握在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的手中,鲜有能看到内地拍卖公司的影子,进入的前20名瓷杂成交拍品中,佳士得和苏富比分别夺得9席和7席。在前5名拍品中香港苏富比一举拿下其中4件,特别是一件明宣德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更是以超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登上了本次春拍单件成交价的冠军宝座,也成为今春唯一一件超过亿元人民币的拍品。 在瓷杂这个领域,香港佳士得和香港苏富比强势的全球性交易中心的地位根本不容撼动。同时,我们也可以更进一步看到,瓷杂类品种,只要有好东西出现,拍出什么样的高价都不足为奇。 中国书画:古代板块强势坚挺 中国书画市场在2008年的春拍中显得格外热闹,但是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表现则大相径庭。 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市场在2003-2005年可谓如日中天,但从2005年下半年大幅度下挫以后,一直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藏家惜售而导致的市场低迷致使近现代书画部分一蹶不振。今年春拍仍然没有能够改变近现代书画的颓势,相信这种状况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自从去年秋拍中国嘉德高价拍出《仇英?赤壁图》开始,我们就迎来了古代书画市场的春天。从今春的书画市场前20名高价拍品中可以发现,古代书画一举占据18席。中国古代书画是个非常特别的收藏品种,其真正的收藏者屈指可数,特别是专门针对石渠宝笈著录的古代书画收藏者,非富即贵,其对古代书画的长期持有能力和维护其高价位换手的能力,都成为中国古代书画市场能够稳定上升的核心因素。 油画及当代艺术:逐利资金当道 油画及当代艺术目前的市场态势较为微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审视,香港无庸置疑都是交易的中心,而内地还只能是当代艺术的生产中心。油画及当代艺术多空双方的嘴仗,在今春拍卖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空当代艺术的一方认为:当代艺术的快速上涨不过是西方投资分子拉高出货的动作,甚至直言“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看多一方则认为:当代艺术是国际性的收藏品种,是真正能够进入国际收藏领域的硬通货。 但无论看空还是看多,中国当代艺术无法控制数量、质量的隐患和连续不断创造的天价,使多空双方都感觉手足无措。说到底,还是因为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与传统艺术品的收藏群体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在当代艺术的收藏群体中,逐利性的投资资金占据了主要位置。 2008春拍“天价拍品”50强
序号
拍品名称
人民币成交价
拍卖公司
1
明宣德
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
105
,
126
,
750
香港苏富比
2
清乾隆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多穆壶
90
,
720
,
000
中贸圣佳
3
曾梵志
1996
年作
面具系列
1996 No.6
67
,
077
,
075
香港佳士得
4
南宋
官窑粉青釉纸捶瓶
60
,
774
,
750
香港苏富比
5
刘小东
2005
年
温床
No.1
57
,
120
,
000
中国嘉德
6
刘小东
2004
年作
战地写生
-
新十八罗汉像
55
,
734
,
750
香港苏富比
7
清乾隆
御制金胎掐丝珐琅开光式画“仕女花鸟”图多穆壶
50
,
694
,
750
香港苏富比
8
岳敏君
1993
年作
轰轰
48
,
137
,
875
香港佳士得
9
张晓刚
1995
年作
血缘:大家庭三号
42
,
630
,
750
香港苏富比
10
恽寿平
载鹤图
36
,
960
,
000
中国嘉德
11
明
钧窑天青釉仰钟式花盆
35
,
574
,
750
香港苏富比
12
清乾隆
鎏金铜镶嵌珐琅料石转花花盆顶水法音乐钟
35
,
179
,
475
香港佳士得
13
乾隆
1744
年作
中秋帖子词卷
34
,
566
,
750
香港苏富比
14
八大山人
鹭石图
33
,
000
,
000
北京万隆
15
清乾隆
金胎累丝鎏金缠枝花卉纹嵌宝石执壶
32
,
550
,
750
香港苏富比
16
清乾隆
紫檀束腰西番莲博古图罗汉床
32
,
480
,
000
中国嘉德
17
18
世纪晚期
乔治三世鎏金铜镶嵌珐琅料石转花水法音乐钟
32
,
189
,
075
香港佳士得
18
清乾隆
紫檀雕西番莲大平头案
31
,
360
,
000
中国嘉德
19
朱耷
甲戌(
1694
年)作
瓶菊图
31
,
360
,
000
中国嘉德
20
廖继春
1970
年作
花园(
Garden
)
31
,
192
,
275
香港佳士得
21
马远
溪山秋爽图
30
,
240
,
000
北京保利
22
陈澄波
1934
年作
西湖春色
30
,
195
,
475
香港佳士得
23
清
19
世纪晚期鎏金铜镶嵌珐琅料石转字音乐钟
30
,
195
,
475
香港佳士得
24
明洪武
釉里红梅竹茶花纹军持
30
,
195
,
475
香港佳士得
25
清乾隆
御制鎏金铜交龙钮云龙纹“仲吕”编钟
29
,
198
,
675
香港佳士得
26
清乾隆
御制青花跃龙捧寿六方尊
29
,
192
,
000
香港佳士得
27
商晚期
兽面纹
28
,
980
,
000
崇源国际
28
清乾隆
黄地轧道锦纹粉彩开光式“婴戏龙舟”图蟠龙耳扁壶
28
,
518
,
750
香港苏富比
29
清乾隆
鎏金铜镶嵌珐琅料石转花花盆顶报时鸟音乐钟
28
,
201
,
875
香港佳士得
30
王怀庆
2001
年作
没家的家具
28
,
000
,
000
中国嘉德
31
清乾隆
鎏金铜镶料石转花胡人献宝音乐钟
26
,
208
,
275
香港佳士得
32
齐白石
花卉草虫
24
,
640
,
000
北京歌德
33
郭柏川
1946
年作
北京故宫
24
,
486
,
750
香港苏富比
34
清乾隆
鎏金铜镶嵌珐琅料石转花万寿无疆音乐钟
24
,
214
,
675
香港佳士得
35
张晓刚
大家庭(
Big Family No.1
)
24
,
113
,
090
伦敦苏富比
36
陈逸飞
1999
年作
艺术家与众美女
24
,
080
,
000
阳光艾德
37
西汉
镶嵌琉璃错金银漆壶
23
,
805
,
000
崇源国际
38
八大山人
1684
年作
个山杂画册
23
,
520
,
000
西泠拍卖
39
王怀庆
1999
年作
四合
23
,
520
,
000
北京保利
40
唐寅
层楼拔嶂图
22
,
400
,
000
长风拍卖
41
文徵明
1551
年作
《赤壁赋》图卷
21
,
840
,
000
北京保利
42
唐
银杯
21
,
683
,
025
伦敦苏富比
43
清乾隆
粉青釉描金镂空开光粉彩荷莲童子转心瓶
21
,
336
,
000
北京翰海
44
清乾隆
御制铜铸刻“二龙争珠”图五供
20
,
454
,
750
香港苏富比
45
元
青花缠枝牡丹“海马”图狮钮盖罐
20
,
454
,
750
香港苏富比
46
南宋
官窑琮式瓶
20
,
160
,
000
中国嘉德
47
清乾隆
粉彩莲台八宝
20
,
160
,
000
中贸圣佳
48
清
白玉雕花卉纹象耳瓶
19
,
800
,
000
中鸿信
49
清雍正
仿官窑穿带瓶
19
,
600
,
000
中贸圣佳
50
明成化
仿官窑琮式瓶
19
,
600
,
000
中贸圣佳
冠军拍品介绍:
明朝宣德的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炉腹和盖面各錾刻最具皇室权力象征的五爪游龙纹饰,通体多处更镶嵌红、蓝宝石及珍珠等珍贵宝饰。不容置疑,它必定是明宣德朝内最贵重的御制工艺之一。这是私人收藏内唯一拥有此等超凡工艺水平和重要性的明初御制纯金器皿,也是在中国以外能找到仅有的八件明初纯金御器之一,其余7件均收藏于国家和公营博物馆内。 自古以来,只有皇帝和皇族随从能独享使用纯金制品的权利。“银作局”是明朝专门为皇族制造金银饰品的工作坊,但是像金胎錾“赶珠云龙”纹嵌宝石三足盖炉这种独特和大型的器皿,应是为个人量身订制,更为独有和珍贵。
纹嵌宝石三足盖炉
·上一篇文章:旅法女画家潘玉良半裸《自画像》卖出天价
·下一篇文章:上海800号拍卖落槌 三张“大作品”两张成交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paimainews/088289243975G83IHA522DB37IEFIG.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温家越 |
邢贺扬 |
佚名 |
畹町 |
丁梓懿 |
佚名 |
李开周 |
翁忻旸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