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稿费”
来源:中国刺绣网 文章作者:戴永夏
不讲交情,懒得寒暄;不收礼物,只要银子。这种直截了当的表态,既反映了郑板桥之“怪”、之“狂”的真性情,也是他对虚伪、腐败的丑恶世风的蔑视和反叛。这件事被商人兼诗人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便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 不讲交情,懒得寒暄;不收礼物,只要银子。这种直截了当的表态,既反映了郑板桥之“怪”、之“狂”的真性情,也是他对虚伪、腐败的丑恶世风的蔑视和反叛。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向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他的一生除中举前教过私塾、中进士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做过十一年知县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扬州等地卖画为生。他的书画艺术,史家早有定评。而他的书画价格,也颇多传奇色彩。对此,他在自己的文章中,有过许多披露…… 乾隆十二年秋天,适逢乡试之期,时任潍县知县的郑板桥被作为“同考官”借调到省城济南批阅五经试卷,在济南住了近一个月。这期间,他写下了《板桥偶记》一文,回忆他中进士前在扬州卖画的一些情况…… 雍正十三年早春二月的一天,郑板桥到郊外踏青赏花,信步走进一所花树掩映的小院。抬头一看,只见亭壁上贴着的是自己写的词。小院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当她听说眼前这人正是词的作者郑板桥时,万分高兴,忙给他准备午饭,又将自己17岁的女儿饶五姑娘喊出来,拜见这位仰慕已久的大艺术家。饶五姑娘果然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一见面就高兴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时年43岁的郑板桥对这位美女也一见钟情,不但为她书写了《道情十首》,还另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朦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母女俩欣喜地将题词收下。老妇人听说郑板桥丧偶,又主动提出将这位小女儿嫁给他。郑板桥见这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商人兼诗人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便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乾隆二年(1737年)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又拿出500两银子送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妇的费用。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并不是白送,补偿的代价就是郑板桥的字画。这1000两银子,按1两白银当时能买120斤大米计算(1740年前后价),一共能买12万斤大米。如今大米按2元1斤计算,则相当于今天的24万元人民币。这“稿费”自然不低,但以此换来的美妾,与郑板桥恩爱终生,更是“无价之宝”。 文章中提到的另外两笔“稿费”收入,不是银子,而是实物。 其一是一个叫江秩文的艺人,长得很美。他家中养着12名梨园子弟,能演奏“十种番乐”,也都年轻貌美。然而只要主人江秩文一出场,他们全都黯然无光。一天江秩文求郑板桥给他家的园亭写副对联,郑板桥便写道:“草因地暖春先翠,燕为花忙暮不归。”江秩文看了高兴地说:这对联不仅切合园亭的景象,而且切合我的情景。于是将席上的一个玉杯撤下,送给郑板桥做润笔费。 其二是一个叫常书民的人,求郑板桥为他的花园写副对联。郑板桥写道:“怜
·上一篇文章:鲁迅自幼喜欢画画 设计北大校徽沿用至今
·下一篇文章:苏东坡定州轶事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mingren/10113002658C8G7FCEGD2BIE7H7AA2C.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小鱼看看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