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早期题跋者生平事迹考略

《清明上河图》早期题跋者生平事迹考略


来源:中华收藏网  文章作者:佚名

 

    三
 
    据前引考之,郦权约卒于1193年。张公药、郦权、王 三人中间,当以张公药最为年长。公药祖父孝纯,原为北宋臣僚,降金后一度居官汴梁。公药孙厚之,为承安二年(1197)进士。公药与子彦国,同与王 为友,可见公药的年龄大于王 许多。

    据“碣铭”,明昌末年,王 近七十岁,卒于泰和三年(1203),其享年七十有余。以此推算,王 的生年当在1130年前后,距北宋“靖康之变”(1126~1127)不久。

    因三人为交游,故其跋诗或为同时,或相隔不久所作。其时间有可能早于张著1186年题跋,最晚也在泰和三年王 辞世之前。

    三人与北宋及其汴京有着或多或少的某种联系:张公药与郦权的前辈,先后效力于北宋;张公药的祖父曾任职于汴梁,公药本人任郾城县令,其地就在汴梁之南;郦权跋诗云“而今遗老空垂涕”,其《木犀》诗(《中州集》卷四)有“昔游汴离宫”之句;王 《暮春郭南》(《中州集》卷四)云:“大梁城外孤台傍,烟昏水碧春林芳。凭高极目见归雁,风物令人思故乡。”浓重的乡情溢于言表。 王 生长于汴梁,隐居不仕,又葬于家乡,其跋诗极有可能作于汴梁。

    三人在世之时,北宋虽已亡国有年,然于故都风物之了解,或目睹或耳闻,必记忆犹新,当《清明上河图》展现眼前之时,三人的感受较他人更为直接具体。结合三人的身世与生平,再细品其跋诗中的描述,如今学术界有关《清明上河图》的争议,几可迎刃而解。例如:

    (1)《清明上河图》作于何时、作者张择端为何人?历来有北宋说、南宋说、金代说种种。

    张公药跋诗云:“通衢车马正喧阗,只是宣和第几年。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结合张著跋文,可知《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院画家张择端所画,作于宣和(1119~1126)年间。故认为张择端为南宋(或金)人之说,非为确论。

    (2)刘益安《〈清明上河图〉旧说疏证》(《河南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一文,多方引征,认为张择端所画之河非汴河,所画之景非汴京景物,而是北宋时期的一个集镇。

    郦权跋诗云:“峨峨城阙旧梁都”,“京师得复比丰沛”。可知张择端所画,为北宋都城汴河两岸之风物。故刘文所说,难以立论。

    (3)据《东京梦华录》载,京都城内的汴河之上,计有三座拱形木制之桥,其中一座名为“虹桥”,另外两座分别是上、下土桥。《清明上河图》中画的是哪一座桥?多年来也有不同见解。

    王 跋诗云:“两桥无日绝江舡”,原注曰:“东门二桥,俗谓上桥、下桥”,即所画之桥为上、下土桥中的一座。如前述,王 生长于汴梁,汴河上的各座桥梁,必为其亲眼所见,因此,他的说法最为可靠。

    (4)关于《清明上河图》画名中的“清明”的含义,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有“清明节”、“清明坊”、“政治清明”等不同的解释。“清明”即“清明节”之说,盖发端于《清明上河图》卷后明李东阳的跋文,此说对后来有很大影响。

    通览张公药等四人跋诗,画中并无“清明节”之意,仅张世积跋诗“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之句,比喻所画为春天之景。张公药跋诗云:“当日翰林呈画本,升平风物正堪传。”,则可见画题中“清明”,实为“清平盛世”之意。其他如“车毂人肩困击磨,珠帘十里沸笙歌”,“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画桥虹卧浚仪渠,两岸风烟天下无”等诗句,也从一个侧面证明画题主旨是描写“太平盛世”与“歌舞升平”。

    同时,诗人们也看出“老氏从来戒盈满”,由于统治阶层奢侈无度:“不念远方民力病,都门花石日千艘”,加之“维垣专政是奸邪”,致使北宋王朝“盛极而衰”,造成“犹恨宣和与政和”的千古之恨。“盛世警言”或许是画家以“清平盛世”为题,描写繁华景象的一个深层含义吧?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号称“石涛再世” 张大千妙计狠赚地产大亨
·下一篇文章:独创金碧山水 何海霞:为张大千代笔的大师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mingren/08726954563509JK2A5J0F3007HGF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