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书画添笔造假法之署伪款成品辨识 (图)

名家书画添笔造假法之署伪款成品辨识 (图)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章作者:佚名

资料图片

    因前几回笔者曾专门讲述在名家真迹画作上人为添加色彩的三种作伪手法,故现在本文中的“添笔”二字现仅作狭义的“添加色彩以外的笔墨”解。所谓“添笔”作伪,确切是指在一件某书画名家的作品中,在原本系客观真实性笔墨的情况下被作伪者添加入少部分伪的笔迹。“添笔”作伪与色彩作伪的共同点是“真中掺假”,即成品系多半“真”小部分“假”性质。辨识具一定难度,且近现代书画被作伪的概率明显要高于古代书画。

    “添笔”作伪计有“署伪款”、“增容”、“更改上款”与“修补”四种类型,此次先揭示“署伪款”成品。

    以往书画鉴藏圈里人说得最多的“署伪款”造假,说的是在原本无题款的古旧书画上被非作者或其同代或后代人添加了仿冒某名家(一般名气较客观作者的大)的款字。如今,有些某书画名家的未实施题款的真迹,一旦“落”到那些“敢想敢为”的人手中,便可能被伪造一个题款,这样成品表面看起来较显“完整”,于销售与“增值”有利。诚然,署伪款也具相应的难度,所以笔者每发现一个疑伪案例,所看到的题款通常只会占据成品某个角落的较小位置。一般字数偏少,以穷款形式出现的为多。笔者以为这是作伪者考虑到伪造笔迹的隐蔽性而采取的“应变”举措,不是有句话叫“言多必失”吗?“署伪款”更加存在这个“理”!

    一署名李可染画作的局部,成品原件入拍于南方某拍卖公司1996年春季的书画拍卖会,成交价在当时也不算低。在拍卖预展时,笔者对该署名作品的全画各部位都作了仔细辨察,总觉得“画”的笔墨略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像应酬之作),却不假。而看到该成品左上方题款字迹的笔线就大不一样了,它相对较别扭,明显呈轻率、浅陋之相,近乎于无书法功力者所写。恰巧笔者本人也曾收藏过数件李可染的“牧牛图”题材作品,现笔者拿一件同类型直迹影印件的对应局部图2作比较。图2题款的笔线质感蕴藉,极富弹性,一望就是功力精深的书画家笔迹,款字的单字结体与编排能与“画”的笔线不仅能协和呼应,实际上已形成有机的构成关系。上述这些品质恰恰是图1题款处所极为缺失的。或者说,两件同是署名李可染的作品,它们的题款质量差别悬殊。

    辨识“署伪款”的书画,实质上就是观察被鉴定作品“字”与“画”的客观状态及其二者关系问题。只要鉴定者对书法和“画”的笔墨、造型特点与质量水准都观察与判断到位了,那一般是不会让“大”真遮淹了“小”假。

    (黄 鼎)

    收藏小知识

    小品

    中国画术语,市场中一般指尺寸较小、题材较为简单的作品。小品盛行于宋代,其尺寸虽小但画者创作态度认真,具有“以小见大”的特色。近几年,随着书画市场的火爆,有的收藏者认为小品更显画家的真性情,或者认为小品具有文人雅气,因此崇尚小品;有收藏者认为小品相对大作来说价位较低;也有收藏者考虑到适合家居装饰之用。因此,小品反而成为许多收藏者收藏的风尚。

    款识 题跋

    款识本出于器皿上,又为“题款”、“款题”,在书画上即表现为标题姓名。唐代时的款,字体小、字数少;元时开始有诗文;至明清时重视款识、题跋。题跋是题于书画上的品评、追述、考证等,在作品前的为“题”,在其后为“跋”,体裁多种。由于收藏者越来越重视作品的渊源、考证和文人意境,所以市场上也非常重视款识、题跋,并可由此了解文人心情和文人之间的情趣,款识、题跋的长度、水平、作者名气,都影响书画的价值。这需要新手们努力学习,了解人物关系、历史典故。


·上一篇文章:书画鉴定:色彩造假法之“添加”成品辨识
·下一篇文章:名家书画“添笔”造假法之“增容”成品辨识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jianding/092153341481CAB82DA46G80HC5IK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