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宣纸 改变正在发生

千年宣纸 改变正在发生


来源:人民日报  文章作者:杨 暄

  在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王国忠师徒在捞纸。

  本报记者 杨 暄摄

  一深一浅,一捞一放,这个动作,捞纸工王国忠重复了36年。他18岁进厂跟师傅学捞纸,转眼,到了快退休的年纪。

  安徽泾县是宣纸的发源地,王国忠工作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2009年,宣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挑选青檀皮、沙田稻草等原材料到最终成纸,要经过108道工序,捞纸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捞纸需要两人配合。2米长、0.8米宽的水槽里装满纸浆,搅拌均匀后,两人各持纸帘的一侧,在水槽中一深一浅地捞两次,一张湿润的宣纸便有了雏形。虽然整个过程只需十几秒,但宣纸的厚薄、完整度等全都取决于此。

  如今,和王国忠一起捞纸的,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桂大双。

  26岁的桂大双在厂里干了快3年,作为泾县本地人,大专毕业后进入这行,“一开始觉得离家近,做宣纸也挺神秘,后来才发现,过程不是那么简单。”师傅言传身教了2个月。起初,桂大双掌握不好力度和深度,捞上来的宣纸一点都不均匀,只能一遍遍重来。现在,他和师傅一天能捞出900多张宣纸。

  每天得抬着纸帘工作八九个小时,手臂常年浸在纸浆池中,腰酸、手臂疼、皮肤皲裂等都是捞纸工会犯的老毛病。“对这份工作有感情,没感情早就不干了”,王国忠说。这些年来,十多个年轻人从他手下出师,“干了这么多年,把手艺一代代传下去是责任。”

  在生产一线,像桂大双这样的年轻人不算多,大部分工人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师傅。“工作强度大,也很辛苦,年轻人不一定愿意来”,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开晓陆说。招聘时,公司会优先本地人,因为“留得住”。这段时间,许多女工退休了,开晓陆正发愁怎么找接班人,“其实只要愿意来,都能带出来”。

  手艺传承难觅年轻身影,但泾县的年轻人在以另一种方式参与到保护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保护中,让它留下来、传下去。

  走进泾县丁家桥镇李园村,张姝正忙着往快递公司的大货车上搬箱子。2010年,作为名副其实的“宣二代”,她和丈夫开了淘宝店,卖宣纸、书画纸及衍生的文化产品,店内绝大部分产品都来自于她父亲经营的宣纸厂。屋子里的货架上,描红纸、粉彩纸等产品满满当当。根据订单将挑拣好的货品从货架上取出、把货品包装好放入快递箱中……人手不多,却也井井有条。

  张姝时不时还摸索着研发些新产品,“每年至少开发10个左右”,心经描红、中楷描红等产品推出以后都成了爆款。现在,淘宝店里有200多种产品,每年的销售额达500多万元,遇上“双11”这样的节点,一天能有两三千单。“一开始不专心经营淘宝店,经常要从外头跑回来发货,后来干得不错,干脆辞职。最忙的时候,十六七个人一起包快递都忙不过来。”张姝说得实在,透着兴奋。

  张姝的淘宝店是李园村的第一家,慢慢地,像她这样以“前店后厂”模式办网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在这个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的村子里,宣纸、书画纸生产及加工是主要产业。目前,全村有200余家相关企业、个体户,在全村990余户村民中,200多户都通过各类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和张姝不同,学会计的丁利强毕业后就选择回家开网店。3年多来,他做了很多尝试。从最初的艰难,到逐渐积累经验,目前,店里的日订单量稳定在500—700件,占父亲厂里总销售量的三成左右。谈及未来,丁利强考虑更多的是产品本身。“说实话,在新品研发上,我们发明创造的不多,还是以模仿为主。”未来,他想优化产品,多开发些小而美、经济实用便捷的宣纸衍生品。

  年轻人试着创新,老字号也坐不住了。去年11月,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请来专家学者,举办宣纸与创意生活研讨会,想从宣纸的小圈子里跳出来,拓展用途,走到更广阔、待发掘的市场里去,家装、文创产品等都在公司的转型计划中。

  《 人民日报 》( 2017年05月12日   12 版)


·上一篇文章:除了798 你还知道北京哪些艺术区
·下一篇文章:一幅很有意思的西画:裸女,鸽子,老男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17513152847JH74JDHICEHD5429GI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