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保护我们的国宝 高价回流等于再被盘剥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文章作者:晓德 录入时间:07-08-16 18:12:15
展厅中央墙上,有一幅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三位菩萨的模样已经有些模糊,久远的鲜丽色泽也略显暗淡,但仍然真切可见的是,壁画当年被用利刃剥脱下来的道道割痕!《西清古鉴》中记载的一尊出自西周的卣曾经是乾隆皇帝手重把玩的稀物,如今也被放在这个遥远岛国的玻璃柜里。万历年间为宫廷特制的景泰蓝蟠龙大盘只剩下两个,一个在大英,一个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和从圆明园被掠走的文物一样,在异国他乡看到这些中国特色的珍品,很容易在感触历史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悲凉。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可谓,“敦煌者,中国学术之伤心史”。
“从未收到归还文物的请求”
国宝可否归国?中国人何时在国内也可以看到自己祖先留下的灿烂遗产?早在1753年大英博物馆建馆之初,就确立了“为世人收藏整个世界”的原则。他们对收藏来自不同国家的稀世珍品的解释是:“将不同国家的藏品放在一处,是为了显示各国人民的联系。”面对《国际先驱导报》的追问,大英博物馆新闻总监博尔顿仍然是同样的口吻:“大英博物馆从未收到归还文物的请求。大英博物馆将中国展品视为其作为一个世界博物馆讲述人类文明成就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实,流散在英国的中国国宝不只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不远处的大英图书馆就藏有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西方有些人将其对亚洲与非洲历史和文化的占有归结于“先进的工业文明”。这让人不禁想起美国生物学家杰瑞德·戴蒙德在《枪炮、细菌和钢铁 》一书中的质问:谁说工业化就是文明?在我看来,贪婪、劫掠、偷盗就是不文明。
【链接】文物回归两大争议
争议一:高价回购值不值?
宗天亮(圆明园管理处主任助理):回购过程中我们出的价总是特别高,好像有些人光是有钱了,没有考虑文物实际的艺术价值。这样就抬高了国际市场上中国文物的价格,将来可能造成很多虚假的高价。郭宪曾(陕西文物局副局长):另一方面,购买行为刺激了文物的盗掘和走私。罗哲文(资深文物专家):有的东西不值那么多钱,抬高了价格,的确使自己吃亏了。牛宪锋(民间基金会宣传部长):在国外很多拍卖会上经常能见到中国人,外国人开始不敢相信他们出的价格。现在收藏热了,大家都在追,像股票一样,想不涨都难。
争议二:政府该不该积极追索?
郭宪曾:通过外交和法律手段,从源头上阻断文物流失,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罗哲文:有些事情,政府一出面反而弄僵了,需要先了解情况,然后分别处理。事实上政府也在出面,不过现在交涉的对象主要是建国后走私的文物。宗天亮:我个人觉得,文物回归关键还在于政府出面交涉。
牛宪锋:这个不太好说,可以有主观的愿望,但是必须知道实际操作很复杂,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晓德)
·上一篇文章:乌鲁木齐发现鱼化石 证明两亿年前这里是水域
·下一篇文章:日本学者无偿捐赠 明本《三国志传》回归国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0781618121515GG4ICG8DF1GH4K8CC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