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古玩虫 潘家园商圈从市场到产业
来源:北京商报 文章作者:佚名
中华书画网7月18日电:提起潘家园,在今天的北京城可谓大名鼎鼎。它早已不再是简单的地名,而是与长城、烤鸭一起成为北京的一大城市名片和特色景点。“登长城、吃烤鸭、逛潘家园”已成为海内外游人北京之行必不可少的3件事。 起源 从“跳蚤市场”开始 十多年前的潘家园只是个杂货市场,商贩全是沿街摆摊叫卖,后来渐渐地古玩收藏品成了主流,还因此出了名,不仅吸引了普通爱好者,专家、学者、海外宾客也闻名而来,于是各路卖家从街头走进大棚,成就了这个“全国品类最全、规模最大的收藏品市场和工艺品集散地”。“市场”占地50余亩,摊位3000余个,全面开放经营、地摊交易。 没几年潘家园又出了个古玩城,接着是兆佳朝外古典家具市场、古典文化的商业氛围已是不言而喻,国内许多罕见的古玩品类均荟萃于此。但前期许多商铺却都贴着出租、转让、招租等字条,生意萧条可见一斑。 “潘家园区域的地产加上商业,必须融入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当时经营惨淡的症结就在于缺少准确的文化定位。”曾给潘家园商圈定位的北京浙江商会副会长、北京今日潮流企业策划公司董事长陈俊说,“八九十年代,偏差的定位不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发挥。给潘家园地区经济的发展、知名度的提高和商铺的增值都带来了不利影响”。 只有民族的、民间的、民俗的,才是世界的,小到鼻烟壶,大到过人高的雕塑;小到地摊,大到装修考究的收藏俱乐部,潘家园几十万种商品无不凝聚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潘家园商圈是中国国内惟一的,同其他的商圈比较,潘家园就是民族的,要使它走向世界。当年用“北京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替代了“南城文化板块”的名称,以“新三民主义”的明确定位,为潘家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航标。 核心 古典文化为支柱产业 朝阳区建成了一个闻名海内外的CBD,而今潘家园古典文化商圈也日渐蓬勃,二者一洋一中,遥相呼应,和谐演绎着现代与古典的二重奏。 如果说昨天的潘家园在人们的印象中,还只是个淘换旧货、古玩的地方,鱼龙混杂、真假难分,谈不上品位与规模。那么今天以“古典文化商圈”的名头呈现出的潘家园,已改头换面,成为媲美中关村的产业园区。 与旧货市场一墙之隔的中古商国际收藏品俱乐部,比起北京古玩城和潘家园旧货市场来,规模更大,环境更为幽雅,它的出现直接提升了潘家园古玩市场的档次,成为潘家园“变脸”的第一步。 值得一提的还有潘家园古典家具市场,以潘家园旧货市场为中心,周围一公里内的古旧家具店都是潘家园古旧家具市场的一部分。但最集中的地段是兆佳朝外市场和北京古玩城。 北京古玩城的古典家具在一层,营业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50多个摊位,既有明清年间价值不菲颇具收藏价值的古典家具,也有崭新的仿制品。虽然是新品,却也价格昂贵,一对瘿子木仿明朝官帽椅要价1.8万元,一件做工精细的紫檀如意价格高达6.8万元。有意思的是,这里既有原汁原味的,也有古今结合的,一款根据药柜仿制的柜子,虽然材质是旧柴木,样子也古色古香,但却叫CD柜,显然是用来装光盘的。这类柴木做的仿制品价格都比较便宜,一两千元足矣,一个仿旧电视柜标价2300元,还有的商量。虽说是古旧家具,但未必一味追求年代的久远、材质的高奇,最关键的还是特色。 兆佳朝外古旧家具市场有四层,约70个摊位。市场历史悠久,以国外客人和回头客为主。
热闹的潘家园 资料图片
·上一篇文章:人体器官90多个是多余的
·下一篇文章:名扬海外大芬油画村登上《福布斯》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077188214954498879FJ0HBDD2E9E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