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鲁迅”吴冠中 “讲真话”的美术大师

“画坛鲁迅”吴冠中 “讲真话”的美术大师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吴冠中


1931年,上小学时的吴冠中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老人走了,走到那个遥远的天堂去了,虽渐远渐小,但作为艺术界特立独行的画家之背影尤为清晰。

  吴冠中曾告诉笔者:“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那时受到很多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我讲的是社会功能。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齐白石可以没有,多一个少一个也无所谓,但是鲁迅不一样——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

  “讲真话”的美术大师

  鲁迅是吴冠中追随的“精神之父”。“说真话、讲真话是鲁迅给我的影响,我用几十年的人生去实践这一点。”从初中起,吴冠中就喜欢鲁迅,他一辈子都想说真话,但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他才有了说真话的机会。

  说真话是有代价的。1951年,吴冠中刚从法国回来时,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在弘扬现实主义的央美课堂上,他大讲绘画多样性,还把自己从法国带回来的3铁箱画册拎到课堂上,大讲波提切利、尤特利罗、莫迪里安尼等西方美术经典。

  在随后进行的整风运动中,有学生打报告,揭发吴冠中在社会主义的课堂上宣扬资产阶级文艺观,背叛现实主义搞形式主义。不久,美院的人事科就通知吴冠中,让他办理调职手续,去清华大学建筑系工作。

  后来,他辗转于中央美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中央工艺美院几个院校间,却始终处于艺术界的边缘,这使吴冠中一度感到无比失落。他一次次被打入美术界“另册”,被斥为“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堡垒”。赤子被母亲视为逆子,有什么比这更痛苦?

  课堂上不能说真话,画画也不自由。吴冠中画了一个农村劳动模范戴着大红花的作品,却被美院的同事认为是形式主义手法创作出来的,丑化了工农兵形象。改来改去,怎么改都不行。吴冠中只能放弃人物画,改画风景,探寻自己在艺术上的“独木桥”。画风景也有麻烦,有人批评他不为政治服务,不务正业,后来幸亏当时文艺界的领导人周扬说,风景画有益无害,吴冠中才得以幸免。

  吴冠中有着鲜明的个性,豁达开朗、心直口快,对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敢讲真话,从不敷衍塞责、隐讳观点。改革开放让压抑了半辈子的吴冠中敢说话了。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和艺术的关系发表了他自己独特而且非常直接的观点,整个会场竟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

  会议结束不到两周,吴冠中看到报纸上出现了批判自己的文章。“从艺术观点到人身攻击,什么都有。”他回忆道,“幸亏作协开会,作家们也提了同样问题,否则我肯定有苦头吃。”不服气的吴冠中把自己多年对美术的思考写成了《绘画的形式美》、《内容决定形式?》、《关于抽象美》等文章,在《美术》杂志发表,在美术界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1992年,他在《明报周刊》上发表《笔墨等于零》的文章,意在说明绘画效果依凭全局笔墨构成,而不能孤立、局部地看待笔墨,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观点,结果被一些人断章取义,横加指责。

  2007年3月,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和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88岁高龄的吴冠中怀着对艺术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国政协文艺小组会上就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当着分管文化的中央领导的面,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美协、画院如同衙门,养了好多官僚,是一群不下蛋的鸡”,呼吁取消美协、画院,建议对画家实行“以奖代养”。这一下,刺中了一些人的痛处,又一次引来众多的非议甚至指责……意犹未尽的吴冠中,后来写成了《奖与养》,延续了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改革美协、画院”、对画家实行“以奖代养”的思考,话题还涉及美协、画院民间化、美院扩招、公正评奖等。


·上一篇文章:“不负丹青”走进吴冠中的艺术创造世界
·下一篇文章:亲友忆启功:他天天临帖 是现代社会的“古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107811393EGE9369B9FG4F60G46G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