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
来源:人民政协报 文章作者:佚名
提到徐悲鸿,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他自撰的那副“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对联,还有那句“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座右铭。他这种特立独行的性格,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1929年,国民党政府举办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他拒绝参加。与他长期保持友好关系的戴季陶、朱家骅,要联名介绍他加入国民党,他也推辞了。1935年,他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留学法国时期同为“天狗会”朋友的张道藩已经位居要职,出面请他给蒋介石画像,他竟一口拒绝,说自己对蒋不感兴趣。他有一幅国画《灵鹫》,笔力雄健,意境深远。1943年在重庆展出时,受到瞩目,一位美国将军对此念念不忘。抗战胜利后,这位将军即将回国,蒋介石要送礼物,此人说什么都不想要,只要徐悲鸿那幅《灵鹫》。国民党官员出面请他开价,要买下这幅画,并表示无论出多高价钱都可以接受,他就是不肯。1945年2月22日,徐悲鸿在《重庆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蒋介石恼怒,把当时的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骂了一顿。张派人找到徐悲鸿,要他登报声明自己没有参加签名。面对“很不利”、“你的一切都保不住”的威胁,他的回答是“我对我的签名完全负责”,“我决不会收回我的签名”。徐悲鸿的“一意孤行”,常被人误解为“偏见”、“傲气”,觉得难以理解。但只要细读徐悲鸿的一生,就不难看出:这种“独持偏见”、“一意孤行”,表现的是那种“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傲骨”,是疾恶如仇、洁身自好、绝不与反动当局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没有坦荡的胸怀和坚挺的脊梁,就抬不起高昂的头。
言如其人,画亦如其人。徐悲鸿的“独持偏见,一意孤行”的品格,不仅表现在言行上,还融入他的书画作品中。徐悲鸿的书画,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开中西合璧之先河,既有西方绘画中的造型,又有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他画得最多的是马,画得最好的也是马。他在短暂的一生中,集中精力和才智,用泼墨写意或兼工带写的神笔塑造了无数千姿百态、倜傥洒脱、刚劲矫健、剽悍勇猛的马,笔墨酣畅,形神俱足,或奔腾跳跃、或回首长嘶,或腾空而起、四蹄生烟,象征自由和力量,给人以鼓舞和鞭策。了解徐悲鸿心路历程的人都知道,他不是为画马而画马,而是借马抒发郁结难言之悲愤和爱国忧世的心情。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驻沪19路军与上海人民奋起抗日,徐悲鸿激于爱国热情,画了一匹昂首屹立的马,命名为《独立》,其意不言自明。1935年,徐悲鸿画《奔马》一幅,在画上题写了“此去天涯将焉托,伤心竞爽亦徒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他的《嘶马图》上,一匹马在荒野里奋跃前蹄,“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他还画了“相期效死得长征”的奔马,热切期望中华民族觉醒,奋起自救。他借马的形象表达的高尚情操和他在艺术作品中所寄托的内涵,成为鼓舞人们奋进图强、拯民救国的精神力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徐悲鸿画的奔马题为《奔向太阳》。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为志愿军画《奔马》,还亲笔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劳累过度,脑溢血复发逝世,就在这一年上半年他画了两幅极有历史意义的《奔马》,一幅是献给毛泽东的,题“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表达了他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另一幅题有“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这是画家对新中国的正确理解,也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徐恒足)
·上一篇文章:大师吴冠中:缤纷世界里的艺术教育人生
·下一篇文章:傅抱石走出国画困境:率领画家二万三千里写生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10533116C36ACHG5EH6F7B40GG5.htm
相关内容
佚名 |
倪伟 |
牟建平 |
陈宇曦 |
佚名 |
佚名 |
龙剑武 |
孟可 摘 |
薛蓓 |
熊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