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世名画看民俗:古代清明节亦悲亦喜

从传世名画看民俗:古代清明节亦悲亦喜


来源:天津视窗  文章作者:魏运亨  录入时间:09-04-20 10:09:19

    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上坟扫墓,一脸悲哀。乌丙安指出,除了郊游踏青,古代清明节民间还有植树、戴柳、插柳、射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提起清明节,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上坟扫墓,一脸悲哀。但民俗学者称,古代的清明节,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伤,更有万众踏青、郊游、戴柳、斗鸡等种种欢乐。可以说既是断魂之日,也是快乐嬉戏之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告诉记者,虽然清明是一个追思先人的传统节日,但其民俗文化内涵并非只此一项。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踏青、郊游则早在唐代就已盛行。杜甫《寒食》诗有“田父皆要去,邻家闹不违;地偏相识尽,鸡犬亦忘归”之句。不违,即不避,无忌讳;闹不违,意为无拘无束地嬉戏打闹。正如诗中所说,这天乡间父老都要参与这“闹不违”活动,就连鸡犬也乐而忘归。宋代吴惟信更在诗中描述:“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些都证实了郊游踏青已成为古代百姓的清明节首选活动之一。

    乌丙安指出,除了郊游踏青,古代清明节民间还有植树、戴柳、插柳、射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据《荆楚岁时记》载:“(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现在仍可以看见,斗鸡蛋则基本失传。在古代,儿童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过的,十分精美。据称这种“斗鸡蛋”的游戏缘于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唐代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的句子,也说明清明节民间体育活动深入人心。

    古代清明民俗的多样化,从传世名画中也可见一斑。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初张岱的《扬州清明图》等绘画作品,都将繁华之地的清明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为百看不厌的市井民俗全景画。(记者魏运亨)


·上一篇文章:真实的特殊的:当代艺术十二名家非常状态
·下一篇文章:裱出书画的层次与生命 蒸烫烤晒还原旧画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09420109196893FJF4D6AI479BDF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