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美,在于对平凡生活的发现
来源:新华网 文章作者:佚名
李人毅《毛泽东走进田园》系列作品赏析
近几年,军旅画家李人毅,潜心人物画和花鸟画的研究与探索,凝意炼题,取象立境,写实变实,具象抽象,每出新意。都沉醉在忘我的笔墨挥洒之中,在属于自己的艺术领地里纵横驰骋,其乐无穷。《毛泽东走进田园》系列中国画(以下简称《田园》系列),就是他执著探索的成果之一。
以往的很多领袖题材作品,多是以仰视的思维视角、细腻的写实技巧、强烈的象征意味和夸张手法,以及纪念碑式的形象塑造,居高临下地渲染领袖叱咤风云的恢弘气度,从而实现颂扬其丰功伟绩和伟大人格的创作初衷。这是几代艺术家以极其艰辛的艺术劳动,探索领袖题材所获得的重大攻关成果,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类作品,似乎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局限:颂扬了伟大功勋,却缺失了平民情感;树起了丰碑,却加大了领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一句话:没有使领袖走下神坛。进入新世纪以来,不少画家从纯艺术角度对于政治题材尤其是领袖题材往往讳于提起,甚至刻意回避或远离。
在此种状况下,李人毅的《田园》系列作品诞生了,顿时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幅幅“思想境界深远、艺术形式别致”的画面,令人惊异和振奋,在画坛引起强烈的关注和积极的品评。 我们先简要浏览一下李人毅创作的有关毛泽东题材的几幅作品: ――《红梅颂》(260×190厘米),是李人毅在新世纪领袖题材探索中颇有代表性的作品。以雄浑大气的构思和庄重丰满的构图,以象征性艺术语言和具象与抽象、写实与变实相融合的表现手法,以强烈的明暗和色彩层次对比,构筑成奇妙的多层次空间,较完美地为人民领袖毛泽东树立起永恒的纪念碑。那傲立于梅花丛中像山石一样魁岸的领袖,好像正在幻化还原为真实而普通的人,离开神秘,欲迈步向我们走来。 这幅画是李人毅探索多样化现实主义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得意力作,是当代新的人物画创作尤其是领袖题材创作的成功典范。它以豁然的气势和崭新的面貌,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此画不属于《田园》内容,却是引领着《田园》系列一幅幅生动感人的作品,向我们一一展示开来。 ――《向阳花》。悠闲地吸着香烟的毛泽东坐在果实累累的农家田园中,两只小羊依偎在身旁;环绕在周围的颗粒饱满的向日葵和沉甸甸的葫芦,似在频频地向他点头问候;隐在葵花丛中的两只鸡似在私语猜测着画中人的来历。 ――《阡陌情缘》。手拿草笠的毛泽东走在一片鲜黄的油菜田中,使人耳际自然荡漾起“麦苗青来菜花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的优美旋律。 ――《秋水长天》。秋霜初至,身着大衣的毛泽东满面笑容地漫步在秋风瑟瑟的芦苇荡中,兴高采烈地感受着芦花飞扬的乐趣。他的周围,摇曵婆娑、姿态各异的芦苇相互簇拥,非常人格化,似在与他结伴同行,活化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意境。 ――《老井》。毛泽东站在农家井台上、肩横扁担,那种重温昔日农家生活的兴奋之情跃然纸上。 ――《春风杨柳》。毛泽东手持枝条放牧水牛,像在啍着小曲,像在即兴吟诗,那开心的样子就像天真的放牛娃一样,十分风趣。两头牛似乎也和主人一样停步前瞻,共同领略大自然的美妙。 ――还有《春满人间》、《国色》、《农家乐》、《清风致远》、《玉兰树下》、《腊梅》、《赏梅图》、《新绿》、《天歌》……不同形态的毛泽东以同样的情怀走进田园、来到民间,亲切自然。
李人毅在《田园》系列中还塑造了不少可爱的动植物和农具,用拟人化的构思和描绘手法,使其有如老农一样与领袖“拉家常”。像《向日葵》中的葵花,《天歌》中的群鹅,《红辣椒》中的红辣椒和小石磨,《农家乐》中鸡和南瓜,《农家院》中的玉米穗和土农舍等等,这些无情之物在画家笔下都成了与画中人做情感交流的有情之物,蕴含着人民群众与领袖对大地母亲共同的爱。 这些生机盎然的画作,既与毛泽东这位非凡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书法家和豪放派诗人的气度相吻合,也与其出身于普通民众、终生服务于民众的领袖本质相一致。 李人毅如此选择表现领袖的新视角进行系列创作,与以往一些领袖题材的作品相比照,是具有时代启迪意义的突破。他在用画笔阐释古代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大境界中,把被表现对象 ――领袖,服务对象――人民群众和作者本人这三者的根本愿望及行为统一了起来;把画面中的人、动植物以及景象,从外在形态到内涵意韵人性化地统一了起来;从哲学意义上讲,他把中华民族整体的唯物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通过生动的艺术语言统一表述出来。 如此立意构思的系列作品,让领袖走下了神坛,走进了民间。领袖来自于人民,全心全意地服务于人民,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这种怀旧恋乡的情节,人皆有之。同样,人民群也热切企盼领袖走向人间,到群众中体味百姓的甘苦,赏览劳动成果,与人民共享“天伦之乐”。这对领袖和人民来说,都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和真善美的寄托。 李人毅通过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领袖形象塑造和拟人化的环境道具的艺术处理,架构起领袖与自然万物即人民群众之间双向交流的桥梁。这样就把领袖与人民群众亲密无间的关系,用巧妙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其意境已超越画面本身,它的画外音掷地有声,令人久久回味。 同时,作者在构思中,并没有一味地只让领袖沉浸在享受“无限风光”、“田园诗意”和“农家亲情”的氛围中,而是昭示出更深刻的哲理含义。像《红灯笼》、《种瓜得瓜》和《老井》等几幅最新作品,毛泽东在红灯高挂、五谷丰登、鞭炮鸣响的喜庆的农家院中,在伴着宁静的鸡犬、悬着丰收瓜果的田园里,在饱经沧桑的老井台上,都有一种凝望的、深思的和兴奋的表情。这表情让人们联想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感悟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坐天下”者决不能忘记当年“打天下”的挖井人。这种朴厚的人文关怀,不仅源自领袖,也源自人民,同时也源自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 二、《田园》系列将生动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融入创作之中,以诗化的艺术语言和多样表现手法,为拓展现实主义艺术创作空间,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现实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法,它首先应该是一种理念、一项原则,一条道路。任何时候,它都应是文艺创作的主流。进入新世纪,现实主义应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的主流地位就容易动摇。新世纪现实主义艺术的走向,应该是广阔宽泛的,它应该含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等多种优秀的表现成分。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具体表述为:文艺创作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一连列了这“六个更”,其中本来就包含有浪漫和理想的成分,与那些机械的自然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质量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六个更”的标准也必然随之与时俱进。 李人毅创作《田园》系列,充分发挥了审美主体对现实世界的能动认识作用。他本着“六个更”的原则,运用身为作家、画家和从事艺术理论研究的深厚学识积累,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融合,重新审视生活,规划创作,终于在这难于出新的老题材中,寻觅到“美在于对平凡生活的发现”。这种“发现”,使一幅幅取材于平实内容的画面产生了不凡的审美效果。
军人风采
李人毅少年时代
青年时代
一、《田园》系列开辟了领袖题材创作的新视角,传达了饱含平民心声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这个词,近些年在文艺界尤其是美术界“点击率”相当高,然而,这种“人文关怀”,却往往只被理解为以领袖、名人、专家、学者等上层人物为核心,对社会、对生命、对环境、对人群施以自上而下的、单方面的关照,却忽略了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反向回应。而李人毅的《田园》系列,确实与以往表现毛泽东的各类绘画作品有所不同,充分显现了领袖与人民群众之间一种双向的“人文关怀”的时代性、普遍性和深刻性。
写生
·上一篇文章:75岁神秘奇女子小野洋子 将行为艺术玩到老
·下一篇文章:真实的特殊的:当代艺术十二名家非常状态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08124103056GBAD7D2E548K46C460E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