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铜墨盒” 方寸之中感受大世界
来源:新华网 文章作者:洪新年
形式各样的铜墨盒。
一部文集种下结缘的种子
收藏铜墨盒的初衷竟是缘于一部文集。贾献华早年喜爱文学,16岁时读到郑振铎的文集,当时只是感到他的文章清丽耐读,激人奋进,并不知郑振铎是何许人。读得文章多了,他也就记住了这个名字,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对郑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郑振铎的文学成就和他对敦煌等文物保护上的努力和功德。因而对郑振铎甚是钦佩,同时也为郑的不幸遇难深深惋惜。而此时更多的是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大师的仰慕和钦佩。
200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贾献华在一个朋友那里见到了一个小小的铜盒。朋友告诉他,这方铜墨盒是一个叫郑振铎的文化人用过的。这让贾献华惊喜不已,虽然当时并不了解铜墨盒的有关知识,出于对郑振铎文学上的喜爱,他从朋友那里买下了这方铜墨盒。由此,他开始了这一专题的收藏,一部文集竟早早地种下了他与铜墨盒结缘的种子。
小小铜墨盒折射历史光景
小小铜墨盒引起了贾献华的大兴趣,他开始了对旧铜墨盒知识的学习和实物的研究。越深入他越能感受到铜墨盒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
铜墨盒的历史并不算悠久,它主要活跃于晚清到民国的近百年时间。虽然有研究者认为,铜墨盒起源较早,在汉代就有了较成熟的块状丸墨出现,有了墨盒的产生,但至今仍未发现当年铜墨盒的实物遗存。而作为文具和雅玩之用,随着中国近代文代流通、教育普及和便于携带而得以逐渐流行。
铜墨盒属于文房用具,与砚墨连结,主要是作为储存墨汁的工具,相当于现在的墨汁瓶,便于携带和使用方便,其次也有保护砚台的功能。但又因为它吸收和融合了多种传统文房用具的优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制,也就成了艺术性较强的案头置品。
贾献华从收下第一个铜墨盒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对铜墨盒知识的不断丰富,收藏旧铜墨盒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他广泛搜索有关铜墨盒的信息,一发现自己中意的就想办法拿下。他利用一切出差机会,不玩风景而逛古玩市场,在陕西、河南、北京、天津、四川以及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买到了不少好的铜墨盒。有的网友还不远千里专程送货到义乌,来去车旅费自然由贾献华支付。所以贾献华的铜墨盒数量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经过6年时间的收集,他的铜墨盒藏品已达到了一千多个,这在全国同行中也是屈指可数的。而且个个形态不同,其中有鲁迅、郑振铎、张勋、吴昌硕、弘一法师、齐白石、王雪涛、陈半丁、陈师曾等人的铜墨盒,难能可贵。
铜墨盒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看着一个个或表面铮亮或锈迹斑驳的铜墨盒,我们的眼睛也不免发亮。不仅为它的品种丰富而惊喜,而更为这一方方形态各异的美丽图画和灵动线条叹为观止。千个盒子有着千种样式,千种风韵,竟没有一个重复。方的、圆的、心形的、椭圆的、扇形的。刻印内容,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及各类书体的书法作品和不同印章,还有用当年先进的黑白照片影印的,从作品看多数为刀刻,也有用腐蚀法制作的,阴文的,阳文的,个个线条流畅,构图精巧,内容生动。
贾献华曾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家中见到几个漂亮的铜墨盒。吴教授说,他从铜墨盒的刀刻线条中悟到了不少东西,以刀在铜材上刻出灵动流畅的线条不容易,这是真正的铁线金勾,他从这种充满力度的线条里汲取营养,借鉴并运用到自己的作画实践中。
一个个铜墨盒,就是一幅幅别具情味的作品。有齐白石“年来尘事都忘,却只有梅花伴”的花鸟,有落款“南山自有留佳句,一别陶家直到今”的著名画家陈半丁的菊花图。有笔意酣畅的《兰亭序》,有禅味十足的弘一法师的书法,有当时著名的铜刻家张樾臣的章草,雄浑大气。每一个铜盒都有着一幅生动的艺术作品,让人目不暇接。一幅题为《浔阳江》的盒面上有一名俏丽女子犹抱瑟琶,静静坐于舟上,纤手细指弹拨着琴弦。一名男子则听得如痴如醉,一旁微斜的芦苇送出阵阵江风,意境优美,引人遐思,仿佛见到风流翩翩的白居易,泛舟江中吟唱《瑟琶行》……
还有一方刻有陋室铭的铜盒非常精制,背面是清代大臣荣禄的款识,内胆是进口的料器,六面都刻有花鸟纹饰,这是贾献华从绍兴一家古玩店里买到的。据贾献华介绍,由于铜墨盒流行时间不长,所以留下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再由于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书写和携带更为方便的钢笔,从国外舶来使得铜墨盒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性。后来又经过政府鼓励上缴铜铁,大办钢铁,“文革”等多次运动,铜墨盒在民间存量大为减少。
所以,收藏研究这一专题就显得更为有意义,他打算在一定时候,把这些藏品进行分类,记下把玩这些工艺品的心得和有关故事,并创作成书。他说,收藏铜墨盒也是收藏一段历史,也是收藏浓缩了数千年的民族文化。(记者 洪新年)
·上一篇文章:对艺术的独到追求——天津市国画女画家史玉
·下一篇文章:汤加丽:让美丽更勇敢 秀玉体风情诱惑(图)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077981827CA671KG5C4E5K9KEH8FA.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