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创天价收藏热抬头 书画投资进入“疯狂时代”?
来源:济南时报 文章作者:臧文涛
图一:“太上皇帝”白玉圆玺
升值太快会不会有泡沫?
看到书画市场的“疯狂”,有人欢欣鼓舞,也有人捏了一把汗——— 这种状况还会持续多久?究竟书画市场里有没有泡沫?
谈到这一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不能不提。几年前,中国当代油画价格飙升的时候,也曾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几年过去,事实证明,的确有泡沫,而且泡沫还不小。《福布斯》曾报道过这些艺术家在国内外炒作的内幕:画家先出资请某些艺术评论家做“枪手”,在报刊、电视上造势;然后举行“拍卖会”,进行假拍,由事先预设的“托儿”“竞拍”,作品于是拍出大价钱,幕后当然由画家本人付款;接着是第二轮炒作,媒体报道这位新秀如何崛起,跻身当代名家行列,广受追捧;然后是第二场拍卖会,重复上次动作。如是三四次乃至更多次,待买家已经相信这位画家的作品及其天价,一位“当代名家”就修成正果了。去年以来,中国当代油画价格迅速下跌,曾经的“F4”——— 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都风光不再,在艺术市场各榜单上的位置都有大幅下滑。这一幕会在中国书画市场重演吗?
收藏家徐国卫告诉记者,如今艺术品收藏早已不是出于爱好的阶段,而被当做一种投资。“我们可以发现,拍卖市场上的艺术品流动很快,春拍拍来,可能秋拍就出手卖了,像击鼓传花一样。”徐国卫说,“记住这一点:只要是高回报率的投资,肯定具有高风险。”
徐国卫所说的“击鼓传花”的确很常见,比如前文所提的那枚9586万港币的“太上皇帝”白玉圆玺,2007年时只拍了4625万港币。两年间身价翻了一倍。近5000万的差价里有没有转手炒高的成分?两年还算长的,有些拍品转手间隔甚至只有半年或几个月,每次转手身价都有数成的飙升。这不能不让人担心——— 万一艺术品市场真有“击鼓”的时候,“花”落在谁的手里?
作品卖得好就没有风险吗?
上面所谈的天价艺术品,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涉及的。但随着收入提高,很多老百姓也在收藏上投入了不少钱。那么,老百姓在投资书画的时候,有没有类似的风险?
今年3月,赵无极、吴冠中、范曾在胡润艺术榜公布的“2009年作品成交额前50名的中国在世艺术家”中名列三甲。89岁的赵无极以2.4亿元荣登榜首,91岁的吴冠中以2.2亿元排名第二,72岁的范曾则以1.5亿元位列第三。在这个榜单上,范曾格外引人注意,第一是因为他是前三名中唯一的纯粹意义上的国画家,第二是因为范曾作品的价格与前两名画家显然无法相提并论,他之所以上榜,是因为卖画的数量极大。随着范曾近几年来“江湖地位”日益提升,他的画在市场上也很受欢迎。然而近日有评论家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作品卖得好、卖得贵就一定是大师吗?并且告诫投资者,投资须谨慎!
评论家张俊东发表文章说:“衡量一个画家是不是大师基本有三个条件,第一是雅俗共赏。如吴昌硕、齐白石先生的作品,不但老百姓喜欢、评价高,书画专业人士更喜欢、评价更高;黄宾虹先生的作品,画面又黑又重,虽然普通百姓比较难接受,但专业人士几乎均交口称赞,所以也被公认为上个世纪的书画大师。而范曾先生画得真的‘漂亮’,细细的线一勾勒,上颜料晕染一下,题上些什么历史人物故事的有关典故文字,似乎很有文化,很多老百姓都觉得很像,很喜欢,但大多数专业人士却不喜欢。范曾的线条几乎全是等粗细的白描线条,力度、顿挫、枯润、节奏、粗细几乎都一样,千篇一律,似乎是机械加工出来的,孱弱无力、苍白无味……因而范曾先生只能用‘俗’来赢得大众,却不能用‘雅’来征服专业的收藏家和评论家。”张俊东提出的第二个标准是“承前启后”,第三个标准是要过书法关。在这两点上,他认为范曾都不合格。
·上一篇文章:“李鬼”盛行藏市 古玩交易宁错过不可错买(图)
·下一篇文章:“六一”重回儿童时代 收藏儿童游戏和玩具书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touzi/1052901621FDAJCB29K8IBE9810E3C.htm
相关内容
周玮 |
佚名 |
吴丹 |
赵盛 |
蔡 萌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岳瑞芳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