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收藏:文雅的暴利 投资拼耐力高收益

盛世收藏:文雅的暴利 投资拼耐力高收益


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章作者:李立

 

 

    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地方出产大量的艺术家,然而只有文化积淀深厚加之富庶的地方会有艺术的繁荣。实际上中国古来就有盛世收藏的传统,除上述主流力量之外,企业家、新富豪投身收藏,成为新顽主就不奇怪。南京天地集团老总杨休,目前已投入7亿元资金,收购了以近现代书画为主的艺术品5000多件,联合南京的老板谢嘉林、杨朝军、陆军一起建立了江浙一带最大的私营博物馆——长风堂博物馆。北京瑞宝赛博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邢继柱,原在中关村(爱股,行情,资讯)做电器公司老总的赵庆伟都是以私人资本玩转收藏市场的主。

    投资艺术品,修身养性,资产保值,只是一说。以投资为目的的收藏,更多的是看重一般人玩不起的暴利。上海新理益集团的董事长刘益谦坦言自己并不太懂艺术品,却在艺术品收藏方面表现得异常强悍。1994年,刘益谦以286万元拍下陈逸飞的油画《山地风》;2004年,又以365万元的成交价,创造了吴冠中油画作品在当时中国内地拍卖的最高价;今年北京匡时春拍中,他又看中了青年雕塑家向京的作品《彩虹》,并用286万元的成交价创造了雕塑作品在中国的最高成交价。关于艺术品投资,他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并且认定这确实是一种文雅的暴利形式。

    与一些高调的收藏投资相比,低调的企业家私人收藏在新富豪圈中正在盛行。这或许已经不是一种经营财富的方式,而更多的是财富膨胀年代的资本新势力划分。

  长线投资:比拼耐力的高收益

    刚刚在北京结束的嘉德四季拍卖会上,总成交额超过1.1亿元人民币,算是为今年嘉德拍卖业绩画上圆满句号。即将到来的2008年,仍然给人以信心。从2007年市场的理性回归看,持续的狂热暂告一段落,理性中的持续增长似乎更让人内心踏实。

    从1961年至今的半年平均回报率来看,艺术品和股票很接近。如果用半年回报率变化的标准差来衡量风险,则最近10年,艺术品不仅平均回报率更高,而且其风险第一次与标准普尔500接近。

    最新发布的梅摩指数还说明一个问题,长期持有艺术品可以降低风险而不会影响收益,艺术品收藏的赢家绝对是长线收成者。

    据1999年6月美国《十年内投资家赢利的报告》统计,投资股票利润为17.3%,公债为12.6%,钱币为7.3%,房地产为4.4%,投资当代艺术的得益率是21.7%,现代艺术24%,印象派艺术21.6%。梵高的一幅《蓝蝴蝶花》曾经创下了售价5300多万美元的纪录,这幅画上次转手的时间是1947年,售价不到10万美元,40年后,价格翻了500多倍。

    按照国际通行的说法,一个国家艺术品市场的启动条件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0~2000美元,2007年的财富闪电增长无疑给收藏大热添砖加瓦。

    针对近几年来撑起中国艺术品市场半壁江山的油画市场,北京中诚信拍卖公司董事长初征认为,这与中国成为第六大经济国的现实是相称的,体现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前景,而油画市场还将上攻的趋势也是明摆着的。著名油画家艾轩也表示,“在未来可预见的3到5年间,油画市场依然会呈现上升趋势”。

    2007年对于财富膨胀的新富豪与收藏大潮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既没有2005年的高调跃进,又不乏大手笔的持续跟进。大热背后的理性回归,既可以当做国内艺术品市场逐步成熟的标志,也可以帮助后进者更清晰地看到,作为长期投资的资本游戏,收藏逐利才刚刚开始。

 

 

    而针对全国现有7000多万人收藏大军,著名学者叶佩兰觉得这种现象不太正常,该泼泼冷水。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收藏依然存在风险。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握不好,投入在收藏中的财富就像阳光下的冰山,不断地蒸发消失,并且不易察觉。

  一个名词:“企业艺术”市场

    社会学家霍尔曾经指出:“企业对艺术品的购买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企业艺术’市场。这个市场本身也遵循着‘金钱话事’的逻辑。于是,艺术日益被有钱购买它们的个人或群体所塑造。”

    企业的收藏行为通常开始于企业利润丰厚、现金流充足的时候。而在企业经营的困难时期,或者企业控制权发生变革的时候,企业通常会出售这些艺术品。在中国,保利集团、万达集团、今典集团、中凯集团、天地集团、金轮集团……都开始涉足收藏。

    两组数字:219亿、34.6%的增幅

    2006年价格在千万元以上的拍品不过90余件,而2007年各地仅春拍就出现了70多件超过千万元的拍品。

    2007年中国共有114家拍卖公司举行了771场(次)艺术品拍卖会,共成交了219.49亿元。与2006年163.09亿元的成交总额相比,增幅达34.6%。

    三个动机:投资、个人兴趣、避税

    1.作为投资工具

    在许多商业人士和金融家看来,艺术品显然是一种不错的投资工具。事实上,国外的许多银行都把3%左右的利润用于艺术品投资。例如德意志银行下属的250多家分行就在进行着公开的艺术品投资。迄今为止,该银行已经收藏了超过10000件艺术品,比德国现代美术馆的艺术品数量还要多。

    2.满足高层需要

    《企业艺术》一书的作者马托瑞纳在对1000多家美国企业的收藏行为进行调查后发现,超过70%的企业都宣称,该企业的收藏行为源自CEO的个人兴趣。中国企业也同样如此,像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就坦言:“开博物馆一方面是我的个人爱好,另外,也是天地集团在文化产业的尝试。”出于类似的原因,富华国际集团创办了北京紫檀博物馆,金轮集团创办了金轮艺术馆……

    3.通过收藏避税

    一些企业将艺术品投资的开支算作该企业的“经营设施”项目,摊入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中,以此减少企业在账面上的赢利数额。由于“经营设施”年年都要折旧,最后将折得所剩无几,成为零资产。然而,艺术品实际上却未必在贬值(甚至在不断升值),最后还可以合法地转归个人。某些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减少甚至规避税收的目的。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38万买徐悲鸿“一匹马” 李鸿章“专车”8人抬不动
·下一篇文章:2007年古籍善本拍卖市场:故纸堆里藏财富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touzi/0812918546G90EKEJEHK0IJIJD8B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