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 拍卖行:本土经营 风雨15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 拍卖行:本土经营 风雨15载


来源:东方早报  文章作者:佚名

 

 

    中国艺术拍卖市场上最重要的拍品——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不断更新自己的高价纪录。而另一方面,其他艺术品类的市场也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中国当代艺术。在中国本地的拍卖行里,中国当代艺术一向是被归入油画与雕塑的类别之下,嘉德在1994年便首次推出了油画雕塑专场,拍卖额为196.13万,之后的十年,由于油画与雕塑的市场不大,经济效益不佳,众多拍卖行纷纷取消了这一专场,只有嘉德持续推出。起到了培养市场的效用。同时,在国外市场的影响下,快步攀升,至2006年“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专场,

    张晓刚的《天安门》、《生生息息之爱》分别以577.5万元和385万元成交,王广义的《凝固的北方极地25号》则以121万元成交。当代艺术这个以往在行业里受到忽视的艺术门类以其迅猛的增长成了中国嘉德2008春拍,刘小东的《温床NO.1》(五联)以5712万元人民币的成交额傲居全场榜首,再度刷新了中国大陆油画拍卖的最高纪录。

    嘉德油画部艺术总监刘刚表示:目前国内买家的年龄大约在40岁左右,多为金融、房地产、IT人士及国企和私企的负责人等,其中有些人还亲身经历过“85美术新潮运动”或参观过89美术大展,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特殊的记忆或执着的偏爱。

  国际“中国浪潮”

    一个人的中国区

    1993年中国拍卖业刚起步,嗅觉敏锐的佳士得和苏富比就分别把各自预展带到了中国,他们都意识到“这里会发展出广阔的市场”。次年,两家拍卖行又先后在上海设立了代表处,现任佳士得中国区业务拓展总监的汪洁当时成了苏富比中国区的唯一雇员。“佳士得也是差不多的情况,就两个人。那时候在上海主要负责一年的两次预展,要跟相关部门联络,当时做展览都需要经过审批,文物艺术品的对口单位是上海博物馆,就总是往博物馆跑。除此以外,也没什么别的压力,总是得自己找事情做,琢磨怎么开拓这个市场。”随着内地拍卖市场份额的扩大和藏家的增加,汪洁越来越忙了,接二连三地招聘助手,代表处也在北京开了分店。

  “墙里开花墙外香”

    2007年香港佳士得秋拍,蔡国强的《无题》拍出了6600万港元,200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曾梵志的《面具1996 NO.6》以6700万港元成交。在随后由知名艺术网站Artprice推出的2007/08年度当代艺术成交额排行榜上,这两件拍品赫然排在第六和第八。Artprice在近期通过分析72个国家2900个拍卖行的数据推出的2008年当代艺术家全球市场份额排名表上,前20名中有11位是中国艺术家。Artprice的报告对此的评价为:“中国浪潮泛滥于市场。”

    策展人、评论家朱其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一批欧美和中国港台收藏家就开始收藏中国当代油画,使中国当代油画开始进入国际收藏体系。”

    佳士得的汪洁如此解释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盛行:“外国人比较喜欢当代一点的艺术,这些艺术反映了我们特定的时期,他们觉得很代表中国,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北京嘉睿画廊的黄钢则认为: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矛盾冲突,在西方人看来是新鲜的,他们非常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墙里开花墙外香”,其世界性已越来越明显。

    而这股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潮已经由海外蔓延至中国本土。朱其认为:“当代油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当代油画市场的兴起直接导致越来越多的前卫艺术品的商业化,西方画廊和收藏家产生的导向性直接导致艺术创作的后殖民文化倾向。”相信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潮会催生和培养出更有鉴赏能力和自主性的本土收藏家,而艺术的评价体系也不仅仅只是价格而已。

|<< << < 1 2 > >> >>|


·上一篇文章:赵力:金融危机到底对艺术市场有多大影响
·下一篇文章:金融危机重组拍卖市场版图 二代藏家在崛起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shsc/081229103645909C3KDB9H8FHH1HBJ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