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评点“文革知青画”的幕后传奇

江青评点“文革知青画”的幕后传奇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能说走就走,怎么也要收拾一下。美展办立即说:无论如何也要连夜进京,这是北京的指示,如果单位有困难,他们负责一切协调……

    无奈之下,关鉴立即去商店买了颜料等用品,连夜乘车赶到了北京。

    到了美术馆,文化部美展办的负责人早已等在那里,见了关鉴连忙说:哎呀,你可来了,快把我们急死?……关鉴问怎么回事儿?负责人告诉他:此画不错,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但要修改,要把谷子地前的野花和杂草统统涂掉。

    面对这种无理的要求,年轻气盛的关鉴有些愤慨。他说:这不是逼我造假吗?继而又问:是谁让改的?美展办负责人沉吟的半天才说:这个问题你不必知道。关鉴一听气更不打一处来,说:我不能改。你没看到吗,谷子金黄的时候,已经铲完三遍地了,田头怎能不会有秋菊和杂草?……见说不过他,美展办的人耐心地说:小关,改吧……这是“首长”的指示……

    关鉴听完一愣,追问:首长?哪个首长?那人说:这个你就更没有必要知道了。

    关鉴这才知道来头不小,于是,一颗心忐忑不安地跳了起来;他心里明白,如果抗拒下去,结果只能是自己的画被“封杀”……

    关鉴最终妥协,拿起画笔修改。

    这时,获知这一消息的北京市各大报刊的记者们蜂涌而来。1975年9 月25日,正在改画的关鉴突然被《解放日报》、《四川日报》、《中国文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包围起来,一时间镁灯闪烁,采访者络绎不断。紧接着几日内,首都各大报刊相继刊登了正处于修改中的《革命代代如潮涌》。有的带点野花,有的干干净净,此后,又相继在北京等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知青画热”。

    据说,在当时参展作品中,有一幅表现毛主席领着一群青年畅游长江的画,也叫“革命代代如潮涌”。由于关鉴这一幅受到了格外的重视,美展办决定保留关鉴这幅画的题目,而把那一幅标题变成“大风大浪炼红心”

    修改完画,已一身清净的关鉴回到了长春,他仍如以往一样不言不语地下乡抓“典型”。一天,他所下乡的公社书记一把抱住他,激动地说:老关,这下你可出名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了你画画的情况……关鉴听了兴奋了一下,然后又归于沉默了。

    关鉴的《革命代代如潮涌》一画,仿佛一夜之间被各美术出版社翻印,一段时间,印数曾超过了千万张,被局部印刷作为“工农兵形象选”的印刷品更是随处可见。

    随着关鉴的《革命代代如潮涌》的意外又空前的成功,各省、市美协邀请关鉴参展的书信又如雪片一般地飞来。1976年,四川省发来邀请函专门邀他的《革命代代如潮涌》去四川省展出。但由于此画已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借又借不出来,关鉴手里已无画稿。这时,省里又指示关鉴:依照原作重画一幅,也让吉林人民看看。于是,关鉴又踏上了寂寞又劳累的复制之路。

    经过10余天的埋头苦干,关鉴又依原草图重新复制出了《革命代代如潮涌》一画。作品拿到四川省展出后,各大报刊相继刊发立即在成都美术界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复得文物,画家生活依然清贫《革命代代如潮涌》的极大成功,也引起了一批画商的注意。1980年5 月,辽宁一画商专门赶到长春,要求收购它的复制品。当时,正值画家为简陋的居室而焦头烂额的时候。为了补贴房款,关鉴咬着牙把复制品卖了1.5 万元。

    1985年8 月,为了清理“文革中文艺界极左思潮作品”,中国美术馆决定取消一部分作品的收藏,并分别进行清退。其中包括刘春华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关鉴的《革命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历史真实故事
·下一篇文章:艺海拾珍:古代帝王将相的书画情缘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quwen/0710510344I302IEG6GFEEACBJ9EB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