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历史真实故事

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历史真实故事


来源:南方周末  文章作者:黄式国

 

    毛泽东提出质疑

    宣传逐渐降温

    正当全国各地大肆宣传《毛主席去安源》油画之时,毛泽东亲自审查了这幅油画,他对画中将他画成身穿长衫不甚满意。他说:“我在安源不是穿长袍,是穿短衣。”毛泽东的这次谈话,通过非正式渠道在人们中间逐渐传开。从此,对《毛主席去安源》油画的宣传开始降温。

    1972年9月,“毛主席在安源革命活动纪念馆”改名为“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该馆陈列内容也作了适当的调整。鉴于序厅中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出现霉点,加上毛泽东本人对这幅画不太满意,该馆便将这幅油画撤下。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开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1979年3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画家叶浅予的文章《从油画〈追念战友〉说起》。该文在赞扬油画《追念战友》的同时,批评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指出:“在这幅画(指《追念战友》———引者注)前,不禁又想起林彪、‘四人帮’鼓吹过的那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见过那幅画的内行人都说其构思、构图,甚至用色,无不脱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四人帮’把那幅画钦定为美术作品的样板,命令大量复制,凡楼堂馆所、公私房舍统统悬挂,并且大量印刷,广为分发。”这是惟一一次公开批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文字。

    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前夕,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为了恢复刘少奇、李立三等同志在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对陈列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在这次修改中,考虑到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毛泽东本人对画中身穿长衫的形象又提出过质疑,再加上该画曾受到《人民日报》的批评,所以该馆将展厅陈列的最后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取下。

    1986年7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陈列大楼正门最高处,由428块瓷砖镶成、直径6米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头像因年久失修,部分瓷砖颜色脱落,影响了毛泽东的形象,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换成了由铁锤、岩尖和火车轮子图形组成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部徽。从此,《毛主席去安源》油画销声匿迹。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各种扑朔迷离的传闻,什么“这幅油画是‘四人帮’搞的”,“毛主席没有到过安源”,“油画作者有问题”等等。

    物以稀为贵。《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在公开场合逐渐消失之后,反而愈形珍贵。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拿出库存的《毛主席去安源》像章销售,观众争先恐后地抢购。当年发行的面值8分的《毛主席去安源》的邮票,更是身价百倍。

    1991年3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为迎接安源大罢工胜利70周年,在北京召开基本陈列内容修改方案座谈会。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史学专家在会上提出《毛主席去安源》油画可以陈列。油画作者刘春华现在是北京画院院长。该画是专为安源而作的,符合历史事实,不能因为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大肆宣传过就不敢陈列。

    根据专家意见,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于1992年9月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70周年前夕,在基本陈列中恢复了《毛主席去安源》油画。这幅油画的原作虽然已于1995年秋以550万元在北京拍卖,但另一幅由作者亲手临摹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画,至今仍保存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不是步行,而是坐火车

    油画表现毛泽东去安源是步行去的。最早说毛泽东步行去安源的,是时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的江青。江青于1966年11月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接见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代表时说:“安源煤矿毛主席是走去的,沿着铁路一步一步走去的,遇到一个老乡就聊聊。”1967年6月,刘春华为北京“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安源工人革命运动”展览会创作油画到安源体验生活时,就是按照江青的这个“指示”,一直在“走”字上动脑筋。他反复思考毛泽东第一次去安源的具体情节:毛泽东从长沙清水塘出发,估计是乘火车到萍乡,再从萍乡步行到安源,为了熟悉环境,刘春华几次到萍乡至安源的铁路上步行。他首先有过毛泽东走铁路的构思,后因透视关系,铁轨在画面上所占的比重过大而取消。最后,画面上完全未画出铁路,而在山坡上露出半截电线杆子。刘春华解释说,稍有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电线杆总是与铁路相随,以便吻合毛泽东是“沿着铁路一步一步走去”的说法,某具有权威性的革命纪念馆也说该油画“是对毛泽东1921年秋天去安源的真实写照”。

    其实,油画表现毛泽东步行去安源的情景是与史实相悖的。当时毛泽东住在长沙清水塘,距安源300多华里,他不可能从长沙步行到安源。是否可能先从长沙乘火车到萍乡县城,再从萍乡县城步行到安源呢?这种可能性也不存在。因为1921年秋天毛泽东到安源时,粤汉铁路(广州市到汉口)和株萍铁路(株洲到安源)均已开通。1899年修通的萍安铁路(萍乡县城到安源)和1905年修通的株萍铁路(湖南株洲至萍乡安源),为江西铁路之先声。到1921年,安源每天有两列运煤的火车开到长沙,并在运煤列车上挂上几节客车车厢,以方便旅客从安源到长沙,交通因之十分便利。毛泽东是第一次去安源,他不可能明明知道火车可以直达安源,还中途在萍乡县城下车,再一步步走路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是不是毛泽东需要指导萍乡县城的革命活动,而在萍乡县城下车,指导完工作以后再步行去安源呢?也不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个多月前刚刚在上海召开,当时萍乡这个小县城还没有中共的组织和革命分子的活动,萍乡县境内最早的中共基层组织,也还是1922年2月李立三在安源煤矿工人中成立的全国第一个产业工人党支部。

    江青和刘春华都认为毛泽东当年是步行去安源的,其实他们都不熟悉这些历史情况。江青1914年出生,1938年才和毛泽东结婚,毛泽东1921年第一次到安源时,她才7岁,对这段历史和当时安源与长沙之间的交通情况根本就不了解,她说毛泽东去安源是“一步一步走去的”是毫无根据的。油画作者刘春华到安源体验生活时才24岁,还是一名学生,他为创作油画虽然对安源革命历史作过一些调查,但他还是只能局限在江青的是“沿着铁路一步一步走去的”说法构思画稿,特别是1967年他从北京到安源时,火车客车确实是只能到萍乡城区,再从萍乡城区坐汽车到安源。在这位年轻人的想象中,全国解放都18年了,安源都没有开通火车客车,毛泽东当年去安源更不可能是坐火车,而是步行走去的。事实上,在安源运煤列车上挂客车车厢的做法,在1937年浙赣铁路修通以后就取消了,从安源去长沙的旅客,只有步行到萍乡县城再上火车客车,当年安源运煤列车上挂客车车厢的事,逐渐被遗忘,作为一名外地的学生,刘春华更无从知晓,于是便出现了画面上毛泽东步行去安源的情景。上世纪20-30年代,毛泽东曾10次到过安源和萍乡县城,现在萍乡的中共地方史工作者和地方志工作者都无人去考证他每次来时究竟是坐火车、汽车,还是骑马、步行。这次因为牵涉到该画的步行画面,才不得不作深入的研究。

    (作者黄式国为萍乡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黄爱国为萍乡市中共党史学会秘书长)

|<< << < 1 2 3 > >> >>|


·上一篇文章:人体模特的双重人生:以艺术的名义裸露
·下一篇文章:江青评点“文革知青画”的幕后传奇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quwen/07101102857GF9F2CA6FF325FK896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