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画家西斯莱风景作品特点的研究
来源: 文章作者:
二、三个时期的特征 (一)早期风景作品的特征(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末期): 1.柯罗、库尔贝、巴比松画派等风景画家的影响 1857年西斯莱来到伦敦习商,在习商的四年中,西斯莱更多的时间是在博物馆或美术馆学习、研究康斯太布尔、透纳为中心的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另外,西斯莱还了解到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风景大师柯罗和巴比松画派的作品。那些前辈们的大师都是以大自然为主题,表现大自然的诗意,描绘大自然本身的抒情本色。1862年,西斯莱征得父母的同意,弃商学画,来到巴黎格莱尔画室。尔后西斯莱从老师的古典画法中摆脱出来,向巴比松画派的大师们求教,与柯罗的气质比较接近,深受柯罗的影响:柯罗那种充满诗意的柔和景色,使西斯莱为之倾倒;他也很喜欢象罩上一层薄纱一样的朦胧景物,给人以一种感伤情调;并且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西斯莱逐渐地感觉到要使风景画具有魅力,必须使它具有文学意味,具有诗的意境,要有自己的心灵激动、自己的深刻感受,只有将这一切注入创作,艺术作品才具有生命,而给绘画注入生命,乃是画家的目的。在画法上,他还适当吸收库尔贝和马奈的某些有益之处。
《鲁弗申的花园小路》 油画/54×73cm 2.早期风景作品特点 在此时期的风景作品中,在题材方面,西斯莱受柯罗的影响更深:森林的边缘、晴空下的树林、向远处延伸的大路和曲径、村庄的一角和寥寥的赶路村民等等。色调沉稳,以褐色调为主;结构严谨,景物透视性强;作品通常以茶色、绿色、灰色、棕色为主,笔触较长而细,节奏松散;特别善于运用微妙的色彩关系,表现具有诗意的自然景色,善于吸收前辈大师柯罗、库尔贝、马奈等的艺术养分。 3.代表作品 1866年参加官方沙龙展出的《枫丹白露林》,其色调很接近柯罗,画面光线较柔和单纯,幽静而冷静,笔法严谨、巧妙具有浓厚感,带有古典气息,包含一种资产阶级十九世纪感伤和孤独的情绪 。1861年沙龙展出的《栗树林荫道》,把棕色画的较柔和以及加以深绿色的处理手法令人想起现实主义绘画的首创者库尔贝;1869年的《蒙马特风景》中,天空和绿色的草地占了大半个画面,树林、人物和远处的房屋有机的组合在同一视线上,自然和谐,生气盎然,表现出他的对结构感、空间的喜爱,以及正确感受的基本特征,开始应用印象主义明澈的色彩与光谱色的技巧③;另外在1867年画的《静物与苍鹭》的作品里那单薄的黑色、灰色和紫色所形成冷峻的调子,很容易使人想到马奈。
(二)成熟时期作品的特征(七十年代初——七十年代末): 1.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七十年代初期,普法战争爆发,其父亲在事业上遭到惨重的失败,继而逝世,西斯莱便失去父亲的资助,加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家庭生活的重担迫使西斯莱由业余美术爱好者变成以靠卖画为生的纯职业画家。此后战争结束,法兰西帝国的彻底覆灭,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艺术从表现宗教故事、帝王将相等方面转为表现当代的社会生活方面,美术从传统的禁锢之中得到解放,其酝酿已久的印象主义应运而生。十九世纪的整个七十年代是印象派的颠峰时期,也是西斯莱获得巨大成功的十年。 由于战争后生活的压力,经济来源少,又必须维持家计,使得西斯莱风景创作变得更加勤奋,他的努力使他在创作上的巨大进步。1870年的作品《圣?马丁运河码头》,和《蒙马特风景》比较,创作上的飞跃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些成就是西斯莱和莫奈等大师们在艺术实践中的收获,研究光和色、形体画面效果等等的辨证关系。他们提倡在现实中抓住光这个元素去解释自然,观察和表现自然。在他们眼里,阳光的照耀下物体,包括阴影无处没有光,无处没有色,只不过是强弱不同罢了。西斯莱在此时已经具有一双印象派画家的眼睛,正如毕沙罗所说“西斯莱有好的眼力”,“他是机敏的,十分精致的”④在这幅作品中,运用了明亮的色调、并列而迅速的笔法来表现天空、树木和河水,天空灰蒙蒙,几乎被阳光照着的云彩若隐若现,使整个画面显得十分开阔。天空和水影的蓝光交相辉映,在轮廓模糊的树丛村托之下,色彩变得更为和谐自然,画面色调也比较统一,整幅画面具有激动人心的旋律。 2.成熟时期作品的特点 七十年代初,他的调色板开始变得明亮起来了,风景作品的画面更为轻快、清晰,受光处是明亮的暖黄、暖绿为主,阴影处则是透明的青蓝色调,这样不仅使人感到阳光的耀眼,还让察觉到空气的清澈,笔触变得更加自由。1872年的《阿让特伊小广场》,则开始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风格,用微妙的色彩关系来表现有诗意的自然景色,注意对外光的探索。如果把这幅画同莫奈、毕沙罗的一些作品相比较,惹人注目的不仅是西斯莱的绘画更富有稳定和自然性,而且还有柯罗的那种独特手法。农村小景对于西斯莱来说,不是以创造明暗对比的依据,也不是生活的题材,而是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色彩是那么的丰富、强烈。黄色、玫瑰色和绿色强调了房子的灰调子,棕色又强调了土地的色调。房顶有呈棕色、深蓝色,它们被明亮的粉蓝色天空所衬托。在对待外光的技法上,他保持一种真实、生动而又多变的描绘特性。在这些风景画上,画家用透明色调来表达热烈的阳光,灰蒙的寒空,闪耀的河水和覆盖着紫色暖调子的积雪等。他从不大刀阔斧,仅以精细的写实笔法,展现他所感受到的点滴阳光的反射效果。物象很少,然而絮语潺潺,用他自己的话说:“这种以一当十、小中见大的手法,也很象中国庭院的布局。让紫灰色调子衬出生赭、明黄和土黄的色块,使本来冰霜肃杀的冬天呈现出温馨喜悦的暖意。这种光的效应,具有一种差不多是物质的情意,也必须在画布上同样用物质的形式来表达”
3.代表作品 七十年代中期是西斯莱创作风景作品最成功的阶段,其中《汉普顿庭院的桥》、《鲁弗申的雪》、《马利港的洪水》等都是这期间的优秀作品,也是印象派的代表作品。1874年的《汉普顿庭院的桥》标志着西斯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已经成熟。作品中的天空、树、水用笔洒脱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画家用生动的笔触薄涂,并置的手法和浓厚丰富的色彩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天空被描绘的十分开阔,河流具有饱满的特点,树木显的生气勃勃,那飘动的白云,颤抖着的绿叶和闪烁着灿烂光辉的河水所形成的画面,就象欢乐的舞曲。作品体现了画家为力赋予作品以生命力,在风景作品创作中要重视“形式、色彩、画面效果”。我们从作品中深感到西斯莱创作上抒情特点不再是柔弱优雅,而是焕发着清新响亮,自由奔放的活力。印象派也画家常常热衷于描绘雪景,起效果表现是从白色和灰色中取得强烈的色彩和谐。而西斯莱他的雪景十分精采,他不仅善于从白色和灰色中取得色彩和谐,而且还得心应手地用色调的对比来创造一种喜悦的和乐观主义的情绪。《鲁弗申的雪》(1874年)这幅雪景作品中表现了“静”景和寒冷中的温暖:善于体察自然的画家,深入的观察和强有力的表现力,使这幅画产生了独特的魅力。画中曲折的小路、参差的房屋、远远近近的树木和低矮的篱笆交错在一起,构成一幅完整的雪景。这种构图上的紧凑,自然由于画家对景物观察深细之故。而此画最富魅力之处,不是构图而是色彩与光的处理。印象派画家对欧洲绘画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将光学和色彩学应用于绘画,他们经过长期而顽强的研究和探索之后,成功地创造了符合科学的、新的外光画法,极大地丰富了绘画的色彩语言。《鲁弗申的雪》以崇高的白色和素灰色来表现雪景,在色彩上所达到的和谐与抒情效果,是当时的风景画中所少见的。整个画面的主调是紫灰色:屋顶、道路、墙头、树丛、篱笆等等都覆盖着白雪。在紫灰色调中,透出房屋、墙壁的生赭与明黄,这样响亮的色块,使寒冬的萧索一变而为温馨与喜悦。光线单纯而冷静,笔触奔放而有力。这种将自然界的色调进行微妙的转折,乃是画家注入其感情的独特手法,同时它又高在并不违反自然的固有景象。西斯莱曾说:“这种以一当十、小中见大的手段很象中国园亭的布局。同时在紫灰的色调中衬托出生赭、明黄和土黄的色块,这种相对的暧调子,使本来冰冻肃杀的冬天呈现出温和喜悦之情。这种光的效果,具有一种几乎是物质的表情,必须在画布上同样地用物质的形式来表达。”这段话实在最恰当地表明了《鲁弗申的雪》在光与色上的特色。这幅画的意境是高妙的,它所抒写的那种诗意的静和温馨,给观众以暖意。这作品以淡粉色的调子画成的,这种色调能激起人们一种乐观的情绪,对覆盖在房屋和大地的皑皑白雪产生喜爱之情;集中而紧凑的构图显示了艺术家对自然的亲近。1876年西斯莱从英国回到法国后,再次到鲁弗申和马利两地做画,那时正好碰上马利洪水泛滥,《马利港的洪水》就是这时期的,本应表现泛滥的洪灾,可是画家把这个景象描绘成“威尼斯水域”,似乎洪水在净化这个城市。画家善于运用多变的碎而有序的小笔触描绘天空、房屋倒影,产生一种形体的厚实感,既有写实主义功力又有印象派的光色变化,体现巴比松画派向印象派过渡的特点。毕沙罗观后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就我平生所见,在其他画家所画的洪水泛滥的作品中,很少有象它那样丰富和优美的,那是一件油画杰作”。西斯莱用碎而有序的笔触来表现水的反光,天空的云雾。这种几近于古典式的画法,有强烈的笔触趣味。他的写实技巧是很强的。他从不为正确的形所拘谨,有时厚涂,以浓重的色块来堆铺,这可造成自然光线的颤动感。这幅画展出后,受到许多人的好评。 西斯莱作为七十年代中期印象派重要画家,虽然在全部活动中意志坚决,但在一定程度上他较少接受印象派绘画某种主观主义的因素。
·上一篇文章:大自然的歌手——俄国著名画家希施金作品欣赏
·下一篇文章:法艺术大师库尔贝人体 讴歌旺盛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minhua/09919231125I2J18786JH2893CGKAGF.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