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与拍卖行的中国式成长
来源:《新财富》 文章作者:刘凌云
显然更具强势。因此,现在不少画廊与画家的合作时会严格签约,一签至少三年,“不签的坚决不做长线”。
过去的十年中,受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中国艺术品市场日趋活跃,艺术品产业也成为投资的热点,各地画廊纷纷涌现。目前,国内的画廊、画店已达上万家,仅2002年建立的北京798艺术中心一地,当下已有百余家画廊。但真正的一流画廊为数极少,大多数画廊仍只事代销,通过赚取进销差价盈利。
只有少数幸运者能跻身这10%的顶尖画廊之列,上海的香格纳画廊即是其一。1996年创建的香格纳画廊,已跻身世界最有影响力的75家画廊,其主持人何浦林(Lorenz Helbling)也名列在《艺术评论》(Art Review)杂志评出的“当代艺术世界百人榜”。居该榜之首的是法国奢侈品集团巴黎春天(PPR)的CEO弗朗西斯·皮诺特(Francois Pinault)。
来自瑞士的何浦林,曾供职于香港一间画廊,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创建了香格纳画廊,并通过参加巴塞尔艺术博览会、法国FIAC艺术博览会、威尼斯双年展,将代理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推向世界。目前其代理了陈文波、李山、王广义、岳敏君等画家,其客户大都来自瑞士、法国、美国。
在北京与上海,有一批像香格纳这样有实力的一线画廊,由于代理了一些名家,而在蓬勃成长的市场上占据优势。这样的优势也令它们得以在扶持年轻艺术家、传播艺术理念上,表现更多的责任感。2001年,红门画廊创办了一个艺术资助项目,向那些有潜能的中国实验视觉艺术家提供为期两个月的北京访问机会。2004年以来,该项目已向16位艺术家提供资助。当然,画廊也可借此发掘有为新秀。
另一些画廊则试图探索自己的风格,开设主题性的画廊,如经营女性绘画为主题的四分之三画廊,也有一些选择摄影、水彩作品、中国画等方向。还一些画廊则试图从高档复制品和有限印刷品上掘金,开发成长的中产阶级家居市场。
不过,即便对于当前的一线画廊而言,竞争仍是不可避免的。随着“Made in China”的风潮由制造业向艺术品领域延伸,一些国外的知名画廊也介入中国市场,如处于领导地位的现代艺术画廊马乐伯(Marlborough)。这间有60年历史的画廊,代理了毕加索、波洛克等巨匠和陈逸飞的作品,它通过中国当代艺术部门负责人古独奇(Philippe Koutouzis),向纽约收藏家介绍了赵无极、朱德群、铁鹰等人。此外,来自周边地区的日本东京画廊、台湾索卡艺术中心、印尼林大美术馆等,也相继在京沪等地开设了分支机构。一些画廊还有多方的资金背景,如上海的集古画廊,股东分别来自沪京台港四地。
这些对手有资金、有渠道,也占据经验上的优势。如韩国的阿拉里奥画廊近10年来每年都有近1500万美元用于收藏,其北京分支机构总裁尹在甲表示,其很少将藏品卖与不熟悉的客户,
·上一篇文章:徽州留给后人的最宝贵财富:文房四宝
·下一篇文章:与卢浮宫面对面 卢浮宫镇宫三宝与三个女人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zhshw.com/news/artworld/0782718241806DIEH208EBJ8C69DIDK.htm